首頁> 頭條圖片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2015-07-31 11:24:06 |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作者: 李寅峰 紀娟麗 | 責任編輯: 王金梅
摘要:     牧羊、放馬,生産、生活,草原上的牧民,世代這樣過著日子。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牧羊、放馬,生産、生活,草原上的牧民,世代這樣過著日子。如今,他們拿起相機,對著藍天白雲、綠草野花,對著平凡的日子中普通的日升日落,對著四季輪迴、萬物之靈,按下快門,用鏡頭守望家園,為人們呈現出一幅幅大美草原、生態草原的絕美畫面。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草原上的勒勒車(攝影:鄭思林)

那其格的守望

草原的夏天亮得早,早晨四點半,天剛破曉,東方已是霞光一片。

在位於錫林郭勒東部的西烏珠穆沁旗(以下簡稱西烏旗),車子一路向著草原深處行進,約摸六點半,那其格家飄香的奶茶已經端上了桌,迎接著來自遠方的客人。那其格家的客廳,照片是亮眼的裝飾。最大的一幅是全家福,身著蒙古族傳統服飾,三世同堂,背景是藍天下的大草原,那其格盈盈笑著,她是這家的兒媳婦,上有公婆,下有孩子。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錫林郭勒草原上放牧的牛群(攝影:鄭思林)

一側的幾案上擺著那其格的獲獎作品、證書和獎盃。在去年舉行的“草原情·牧民心中的夢”牧民攝影大賽中,那其格的作品《守望》榮獲銀獎。那是一個傍晚,那其格帶著家裏的牧羊犬,趕羊群入圈,當牧羊犬停下來的時候,她按下了快門。夜幕徐降,草原上羊群與大狗的影子遙遙相望,羊群熠熠閃光的眼睛,點亮了這個傍晚。

“我沒想到會成為作品。”那其格用蒙語羞澀地説著,臉上挂著淳樸的笑。這張照片只是那其格鏡頭下普通的一張。平日裏,那其格挺忙,一家人的飲食,都靠她親手去做。每天天還沒亮,那其格就起床,擠完牛奶,然後回家燒奶茶,準備一家人的早餐。忙碌的日常生活之外,她喜歡攝影。“我就是拍牧區的生産、生活,因為走不了太遠,拍的大多是家跟前的。”小時候,因為眼饞別人的照相機,念叨幾次之後,父親給那其格買了個小相機,隨後又買了帶閃光燈的膠片機。拍照,等待膠片沖洗,成了那其格的期待。後來父親去世,那其格出嫁,拍照慢慢變少了。

如今,孩子大了,有了點空余時間,那其格又重新拿起了相機。西烏旗成立攝影協會之後,那其格報了名。“通過培訓,我開始關注光線,一早一晚老在注意光線的變化,光線好的時候,我就會背著相機去拍拍。”不久前,東烏旗攝影協會辦牧民攝影培訓班,聽到消息,那其格毫不猶豫地去參加。聽完老師的攝影課,牧民們現場拍、現場評,那其格一幅馬的照片,獲得了一等獎。

“即使沒有這些攝影比賽,我也願意好好學攝影,把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記錄下來。”那其格一邊用勞動創造生活,一邊用鏡頭記錄生活。一側,女兒正擺弄著媽媽的相機。在媽媽的鏡頭裏,女兒也是主角之一。雖然不會講漢語,小姑娘一直挂著笑,指著家裏的照片,告訴記者哪個是自己的小時候。

畢力格等你來

春紅、夏綠、金秋、銀冬,來到位於西烏旗半拉山景區的輝蘇哈都牧民之家,蒙古包內的攝影作品,展示著這片大草原的多姿風光。攝影作品的作者畢力格,每年夏天6-8月,會在半拉山風景區以北紮起蒙古包,經營這個牧民之家。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蒙古包外的牧民孩子(攝影:鄭思林)

在接觸攝影之前,畢力格是個地地道道的草原牧人。8年前,因為去東烏旗參加那達慕大會,畢力格用一個1000多元錢買的卡片機拍下了幾張照片,同行的朋友都訝異地表示照片拍得不錯,這給畢力格不小的自信。“之前都是在瞎拍,正式拍還是近兩年才開始的。”畢力格説的瞎拍,是在西烏旗攝影協會成立之前,那時候,他只是單純地愛好攝影,並不懂技巧。後來,參加過兩次專業的攝影培訓之後,畢力格開始琢磨草原的四季風光,早晚光線,拍攝角度及技巧,還專門購買了一部佳能相機。

在畢力格的手機上,儲存著不少自己的作品。有時,他會將這些照片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牧區的風光,牧民的生活。“每個季節都很美,尤其是冬天,你看這一組冬天裏的白馬,我特別喜歡。”畢力格指著自己的一幅作品自豪地説。照片上,呈現的是銀裝素裹的草原上奔馬過河、草原馴馬的動態畫面,美輪美奐。

照片傳遞著草原之美,遊人紛至遝來。兩年前,畢力格開始在夏天旅遊旺季經營起牧民之家。“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來到我這裡,我會組織他們一起去拍馬。”網路讓外地的攝影愛好者了解到畢力格,這個熱愛攝影的草原牧民。畢力格也會組織大家一起去拍照,發現草原最美的風景。“像奔馬過河、蒙古套馬、草原馴馬,都是很好的攝影題材,最能反映草原的民俗風情,我會給他們提前做好安排,一起去拍攝。”

在畢力格儲存的照片裏,有一張日本人拍攝的照片。那是作者在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拍的正是半拉山。“那時候的草很好,還有很多樹。”畢力格説,現在樹明顯少了。不過隨著近幾年發展旅遊,生態也越來越好。“這兩年,我拍照的時候,常常能拍到狍子,有時候還拍到草原狼。”“這裡充滿大自然的味道、人的味道、傳統的味道,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就在這裡。來吧!我們在這裡等你們。”畢力格在微信中如此説。

夏天過去,草原一片金黃的時候,畢力格就要搬回幾十里以外的家,過起放牧生活。只是別人放牧的時候拿著套馬桿,他則常常還要挎著相機。在他看來,自己是專業的牧馬人,業餘做旅遊,愛好則是攝影。

牧民鏡頭裏的夢

西烏旗政協副主席蘇亞拉圖是西烏旗攝影協會的發起人,也是一位攝影發燒友。

“100多位會員中三分之二是牧區的牧民,他們很希望學習攝影知識。”蘇亞拉圖説,創立協會時,他就號召牧民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生活中最美的一面。他甚至表示,哪怕沒有相機,手機也可以。“這些牧民在牧區,容易碰到好的景色,能展現牧民原生態的生活。”

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用鏡頭守望家園

牧民在釀製奶酪(攝影:鄭思林)

在那其格家採訪時,蘇亞拉圖一面拍下那其格擠牛奶的照片,一面給不會説漢語的那其格當翻譯。“現在,牧民生活好了,在攝影上剛入門,都有拍好片子的願望,很迫切地希望學習攝影知識。”蘇亞拉圖説,去年,為建設美麗家園、推進生態文明、共建和諧社會,鼓勵牧民拿起相機拍攝家鄉身邊的事,展現美麗家園、展示新時期牧民的精神面貌和對美好未來的夢想,西烏旗舉辦了“草原情·牧民心中的夢”牧民攝影大獎賽及作品展覽。

“很多人不了解牧民的生活,用鏡頭記錄下來,再通過攝影展、出畫冊等形式,對草原文化,遊牧文化是最好的宣傳。”蘇亞拉圖當初愛上攝影,正是源於對家鄉的熱愛,對好片子的渴望。“以前組織攝影師來拍,但拍完之後片子不在咱手上,如果能自己拍,發動牧民來拍,既豐富生活,又宣傳草原,豈不是更好。”微信名為“傾情草原”的蘇亞拉圖,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僅自己愛上了攝影,更號召牧民拿起相機。

不僅是西烏旗,在錫林郭勒盟,攝影是牧區人們記錄生活、抒發感情的共同愛好。2013年,錫林郭勒盟政協專門成立了攝影書畫院,以攝影、書畫為平臺,展示錫盟自然生態、人文精神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弘揚民族文化。2014年,攝影書畫院舉辦了“草原情·心中夢”攝影作品展,以錫林郭勒草原風光、民俗風情、遊牧文化、新牧區牧民生産生活為主題,徵集了大量牧民攝影作品,讓人們通過一幅幅攝影作品,看到了牧民眼中的美麗家園,牧區日新月異的新生活以及牧民世代守望的夢想。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