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草原之子瑪拉沁夫

2015-08-07 16:10:57 | 來源: 正北方 | 作者: 曉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他是當代中國著名作家,被老舍譽為“文壇千里馬”。瑪拉沁夫以小説聞名於世,又是散文家、電影劇作家和歌詞作家,文學界老前輩老舍曾稱他為“文壇千里馬”。草原賦予瑪拉沁夫方剛血性和細膩的情感,他始終背負民族的重托,用筆表達出對草原、民族的摯愛,草原、遊牧文化始終牽動著他的心。

瑪拉沁夫 白立新 攝

他是當代中國著名作家,被老舍譽為“文壇千里馬”。他作詞的歌曲《敖包相會》傳唱數十年經久不衰——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喲,為什麼旁邊沒有雲彩,我等待著美麗的姑娘呀,你為什麼還不到來呦嗬……”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敖包相會》,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的一首插曲,它歷經了數十年的風雲變幻,直到今天仍然廣為傳唱,不能不説是一個藝術的奇跡。歌曲的詞作者是蒙古族作家瑪拉沁夫,《草原上的人們》就是根據他的短篇小説《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拍攝的。

瑪拉沁夫以小説聞名於世,又是散文家、電影劇作家和歌詞作家,文學界老前輩老舍曾稱他為“文壇千里馬”。瑪拉沁夫是一句蒙古族語,它的漢文意思是“草原之子”,他經常用牧人之子的驕傲神態説:“我是內蒙古大草原的兒子。”

 

“用蒙文、蒙語思考,用漢字表達”的獨特創作習慣,幾乎與瑪拉沁夫的創作一直相伴

1930年,瑪拉沁夫出生在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旗(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黑城子村。在少年瑪拉沁夫的記憶裏,生活是苦難的,窮困在他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就此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15歲那年冬天,讀中學的瑪拉沁夫在家鄉第一次見到了八路軍,點燃了瑪拉沁夫心中久藏的心願,他決定參加八路軍。

瑪拉沁夫加入內蒙古騎兵十一支隊,給支隊政委烏蘭當通信員。1946年初,烏蘭覺得瑪拉沁夫聰明過人,就把他送到昭烏達盟(今赤峰)的內蒙古自治學院深造。學習結束後,瑪拉沁夫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內蒙古文工團工作。馬背上顛簸戰鬥的生活,部隊所到之處的所見所感,讓瑪拉沁夫心裏有了強烈的創作慾望,他嘗試著寫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件作品——歌詞《保衛熱河》,反響很好。首戰告捷,他對寫作的嚮往一下子被點燃了,從此一發不可收。但是,由於瑪拉沁夫從小學習蒙語,常用漢字也寫不全,這樣的基礎用漢文搞創作,難度可想而知。恰好當時部隊在遼西一帶,這是個蒙漢雜居的地方,漢語書就成了瑪拉沁夫的教材。他如饑似渴,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漢文字和漢語言的學習中,晝夜研究攻讀,一些不認識、不會寫的字,就用蒙文同音標注下來,然後再查字典或向他人請教。為了晚上能看書,他賣掉了戰友送的日本軍大衣,換回了一大捆蠟燭,每天晚上只睡幾個小時,就這樣讀了整整5年書,系統地閱讀了趙樹理、魯迅以及巴爾扎克等等所有能夠接觸到的中外文學作品。“學文學的過程就是學漢文的過程,而學漢文的過程也就是學文學的過程。”瑪拉沁夫這樣總結自己的習文經歷。而後來的“用蒙文、蒙語思考,用漢字表達”的獨特創作習慣幾乎與瑪拉沁夫的創作一直相伴。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