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保護草原生態 牧民心中築起了綠色屏障

2015-08-10 16:36:41 | 來源: 中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

錫林郭勒盟有18萬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距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在西烏珠穆沁旗、正藍旗等牧區實施保護草原政策的同時,作為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多倫縣,正在通過植樹造林改變著生態,改善著環境。

金秋九月,記者來到多倫縣,沿著渾善達克沙地自西向東採訪,所到之處,只見一片片沙柳、山杏、檸條覆蓋著沙地,公路兩旁排列整齊的紅柳、楊、榆、樟子松形成林帶,綿延數百公里的項目區裏漾著綠浪。

同行的多倫縣林業局生産股股長胡海江自豪地指著路邊連片的樹林,對記者説:“在多倫,過去是沙中找綠,現在是綠中找沙”。

2000年5月12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視察渾善達克沙地時,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之後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自此,多倫縣人民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漫漫治沙路。

家住該沙帶的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村民黃國林今年44歲,從記事起,就跟著父親在山上種樹。現在,他不僅把自家的2000畝荒山種上了樟子松,而且把承包的600畝荒山也種滿了。“這幾年我就是育苗、補苗,零星地種。去年賣了大苗10萬元,把外債全還清了。”在黃國林看來,他的好日子才慢慢開始。不過,栽樹容易管護難,這讓黃國林深有體會,“我們家以前不在這兒住,在前面那個村子,為了看樹,專門搬過來的。”

“治理風沙利國利民,經濟效益又很好,我們當然願意幹!”多倫縣蔡木山鄉青龍背村駱駝井子組村民龔志明説。從1994開始,龔志明十幾年來植樹4000余畝,並靠植樹造林發家致了富。

1994年,他家只有一匹馬,一家人靠種地為生,加之他家人口多,在村裏是典型的貧困戶。由於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離本村較近,龔志明經常到機械林場走親戚,他看到機械林場林業發展較快,有些人靠栽植松樹致了富,就萌生了承包荒山栽松樹的想法。當時正值多倫縣搞五荒承包,他從親戚家借了2000元,承包了村裏的4000畝荒山。他到機械林場的朋友、親戚那兒買回來些樟子松苗木,在荒山上植起樹來。

從此以後,龔志明全家人幾乎將所有精力都用於植樹,家裏所有的錢都投入到植樹上來。2004年,通過10年植樹,他終於第一次得到回報,多倫縣林業局買了他幾千株松樹,他掙了4.8萬元。從此以後,他年年都將一些苗木賣給鄂爾多斯、呼和浩特以及河北等地的一些城市,每年收入達10萬元左右,這些錢他繼續投入到植樹上來。

據龔志明自己估算,這些年,他光賣樹就收入了500多萬元。經過十幾年來的栽植,他栽植的4000畝樟子松成活率達到85%以上,苗木最高的達到4.5米,胸徑達到12公分左右。他説:“種樹比幹啥都強,前些年是苦,可後期就擁有了綠色銀行。”現在,龔志明在縣城裏買了樓房,冬天就到城裏過冬,夏天才再回來避暑。

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多倫縣沙化狀況整體得到有效遏制,已初步構築起了京北生態綠色屏障。由於生態建設實績突出,多倫縣先後獲得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先進集體。大河口鄉曲家灣村還獲得了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殊榮。

大草原重現美麗容顏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