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保護草原生態 牧民心中築起了綠色屏障

2015-08-10 16:36:41 | 來源: 中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

天似穹廬,覆蓋著錫林郭勒已經泛黃的草原。黃了綠,綠了黃,草原在季節交替中見證著牧民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在落實“8337”發展思路“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戰略中,錫林郭勒盟把“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融入每個人心中。

時下,廣袤的草原上,載畜量,減了;牧民收入,增了;草原生態,好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有了……

保護草原讓出家園

草原改革在深刻地改變著草原,也改善著草原民生。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改善牧區民生,草原改革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錫林郭勒盟在全國率先推行“草畜雙承包”改革,落實土地草場“雙權一制”,極大地調動了牧民養畜積極性,牧民收入躋身全國前列。近年來,牧區又在推動以優先保護草原生態為導向,引導牧民轉移,以此實現牧區可持續發展的改革。

走在西烏珠穆沁旗民族風情街上,純樸的民族風撲面而來。蒙古族服飾店、奶食店、手工藝品店,曾經在牧民家裏的生存活計如今走上了經營的道路。

而這裡的老闆,大部分是轉移牧民。

推開一家蒙古族服飾店,女店主斯日古楞笑臉相迎。50多平方米大的店面挂滿了各種服飾,包括帽子、靴子、蒙古袍等,櫃檯上是供顧客選擇的各式各樣的布料。記者拿起幾款蒙古袍詢問價格,斯日古楞説:“這款要3000多元,那款要2400多元”。看著記者吃驚的樣子,斯日古楞説:“這可是純手工的,要一針一線縫製”。當地人都説這家店很有名氣,一年四季生意紅火。看到墻上挂著“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二等獎”等各種獎牌,記者也感覺斯日古愣不一般。

斯日古楞今年48歲,她的老家在離旗政府30多公里的牧區,在她的記憶中,兒時的草原綠草如茵、遍地是花,她和小夥伴經常在那裏玩捉迷藏。然而她長大後,發現草原變了,人越來越多、羊群越來越多,草卻越來越少,有的地方已經露出黃土,起風時塵土飛揚。

為了保護草原,上個世紀90年代,斯日古楞動員家人賣掉牲畜,舉家搬遷到旗裏。她想憑自己的手藝在城裏打出一片天地。十幾年過去了,斯日古楞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她自己知道。從小作坊到大店面,從一個人單打獨鬥到創業帶頭人。現在想想,她真為自己當初的決定而自豪。

這些馬背上的牧民對草原有著天然的感情,寧願生活苦一點也不願意飼養更多的牲畜破壞草原。在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的過程中,牧民們給予了充分的配合。

在另外一家奶食店,女店主娜仁高娃漂亮能幹,他們一家是2007年從牧區遷來的,靠做奶酪、奶豆腐、酸奶為生。

“從小就跟父母學這些,不用學就能上手。”娜仁高娃説著,又去裏屋攪和酸奶去了。

賣奶食也有淡旺季之分,每年旅遊季節、過年是奶食銷售的黃金季,平時也不是特別忙。於是,能幹的娜仁高娃剛剛又盤下了旁邊一家絲綢店,準備在空閒的時候做民族服飾,這也是她的拿手本領。

從牧區來到城裏,一家人仍然牽掛著大草原。前不久她的丈夫回去打草,回來後欣喜地告訴她,今年的草兒不僅密了,而且高了,産量也多了。此時,他們才理解了政府引導他們轉移的意圖。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