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近期股價持續下挫,英威騰(002334.SZ)實控人也再次拋出了新一輪減持計劃。
公告顯示,此次英威騰控股股東、實控人黃申力擬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506.9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佔其所持公司股份的13.31%。
截至8月2日,黃申力所持有公司股份累計被質押6430萬股,佔其持有公司股份數的56.78%,佔公司總股本的8.53%。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4月份股價回溫上升至7.93元/股後,英威騰股價再次回落。截至10月9日收盤,英威騰報4.65元/股,較今年最高峰時期下跌超四成。以此價格粗略計算,黃申力此次擬減持部分參考市值超7007萬元。
而在去年5月至今年9月,黃申力及公司多名高管多次實施減持,累計套現超過2億元。
另一方面,受到毛利率下滑及期間費用上升較快的影響,在剔除因收購標的超額實現業績承諾而需向標的原股東支付的9282萬元之後,今年上半年英威騰扣非後凈利潤為4483.37萬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呈現出增收不增利的狀態。
實控人擬減持不超2%公司股份
10月8日晚間,英威騰披露實控人減持計劃。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黃申力因個人資金需求,計劃在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減持不超過1506.99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2%,佔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13.31%)。
截至目前,黃申力持有英威騰1.13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5.03%。截至8月2日,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累計被質押6430萬股,佔其持有公司股份數的56.78%,佔公司總股本的8.53%。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實控人擬減持的背後,英威騰的股價表現也並不理想。
隨著年初大盤回溫,今年4月份英威騰股價一度上漲至7.93元/股,較去年10月份最低價3.92元/股上漲102.3%。但此後公司股價震蕩下行,截至10月9日收盤,英威騰報4.65元/股,跌1.69%,較今年最高峰時期下跌超四成。
以此價格粗略計算,黃申力此次擬減持部分參考市值超7007萬元。
而去年和今年年初,黃申力也先後兩次實施減持計劃,公告顯示,去年5月至10月,黃申力累計減持公司股份976.2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29%。今年1月7日和8日,黃申力分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043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38%。
上述股份減持完成,黃申力共減持公司股份2019.27萬股,合計套現超過1億元。
與此同時,近期英威騰多名高管也處於減持計劃實施階段。同花順數據顯示,去年5月至9月12日,英威騰多名董事及高管累計減持公司股票1887.2萬股,合計套現近億元。加上黃申力已減持的部分,近一年半時間內,公司實控人及高管累計減持套現超2億元。
上半年扣非凈利下降近五成
公開資料顯示,英威騰是一家集低壓、中壓和高壓變頻器研發、製造、銷售為一體的産品和服務供應商,2010年初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上市後,英威騰的業績表現並不穩定。2010年至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04億、6.9億、7.37億、9.28億、10.58億、10.83億、13.24億,凈利潤分別為1.16億、0.78億、0.9億、1.23億、1.62億、1.49億、0.68億。
2017年以來,得益於工業自動化業務快速增長,同時公司進入充電業務市場,並收購普林億威,完善新能源汽車産業佈局等方面因素影響,英威騰業績得以大幅提升。
2017年和2018年,英威騰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1.22億、22.28億,同比增長60.3%、4.98%;凈利潤2.26億、2.24億,同比增長231.81%、-0.74%。
但今年上半年,公司業績再次回落。報告期內英威騰營業收入10.61億,同比增長2.54%;凈利潤-1084.3萬元,同比減少111.26%。
英威騰表示主要係公司2016年收購英威騰電源少數股權,三年業績承諾期內,標的公司累計實際凈利潤大幅超出業績承諾目標值,根據原協議約定,公司需向原股權轉讓方支付9282萬元的作價調整差額款項,影響報告期稅前利潤9282萬元。
不過,在扣除上述因素影響後,今年上半年英威騰扣非後凈利潤為4483.37萬元,同比減少47.75%,公司稱主要因報告期內毛利率較同期有小幅下滑、期間費用有所增加。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英威騰四大業務中,僅工業自動化業務毛利率提升1.1個百分點至40.33%,報告期內該項業務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2.5%,佔公司總營收的61.29%。
此外,英威騰網路能源、新能源汽車及軌道交通業務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53億元、0.02億元、0.67億元,同比增長-8.6%、-25.54%、5762.2%,對應毛利率分別為32.17%、21.67%、32.91%,同比分別減少0.33、6.38、8.76個百分點。
而在期間費用方面,今年上半年英威騰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研發投入分別為1.23億元、0.98億元、1028萬元、1.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25%、29.4%、488.16%、13.35%,均超過當期營收增速。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