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虹蕾
7年前的2012年,海航投資(000616,SZ)與深圳倍特力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倍特力)結緣,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嘉合創投資有限公司入股倍特力,持有其23.4143%的股權。
7年之後,情況發生變化。今年4月,海航投資發佈公告稱,擬轉讓倍特力16%股權,並在北京産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公開掛牌。如今,公開掛牌已經延期三次,海航投資還是遲遲未能找到有意向的“接盤俠”。
公告資訊顯示,倍特力是“國內高容量鎳氫可可充式電池與低自放電電池製造技術的領導廠商”。作為鎳氫電池領域的明星企業,倍特力的掌舵人龍翔亦是中國鎳氫可充式電池較早的發明人之一。
仍未找到“接盤俠”
4月27日,海航投資發佈公告稱,“為了優化公司資産結構,深化公司戰略轉型的實施”,擬在北交所公開掛牌轉讓其持有的倍特力16%股權。本次掛牌出售倍特力16%股權的價格擬不低於8787.144萬元。5月14日,海航投資將倍特力16%股權委託北交所首次公開掛牌,掛牌底價為8787.144萬元。
不過,上述股權轉讓目前尚未徵集到意向方。6月25日收盤後,海航投資發佈公告表示:“截至2019年6月25日掛牌公告期滿,本次掛牌未能徵集到意向受讓方。公司委託北交所將本次深圳倍特力16%股權的掛牌公告期延長至2019年7月2日,掛牌底價8787.144萬元。”
海航投資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産、基金管理與投資、養老等板塊。而對於上述股權轉讓,海航投資在轉讓公告中指出,本次轉讓“有利於盤活公司存量資産,進一步優化資産結構,聚焦核心産業,加快公司轉型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4月公開掛牌表明出售意向以來,海航投資第3次延期該筆交易掛牌。此前,該筆交易分別在6月11日、6月18日兩次因掛牌期滿時未能找到受讓方而延期。
2012年,海航集團與倍特力達成合作協議,成為股東之一。海航投資公告顯示,2012年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嘉合創投資有限公司入股深圳市倍特力電池有限公司,持股佔比23.4143%。海航投資方面披露的倍特力近兩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倍特力2017年和2018年的經審計凈利潤分別為1039.77萬元和349.43萬元。顯然,2018年的盈利水準相較2017年出現了大幅下滑。
標的發展前景不樂觀
相關標的能否成功轉讓,與其資産品質和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密切相關。那麼,倍特力的資産品質究竟如何呢?
海航投資公告資訊顯示,倍特力是“國內高容量鎳氫可可充式電池與低自放電電池製造技術的領導廠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倍特力官網顯示,“倍特力是國內一家集鋰電池、鎳電池與PACK電池的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電池製造企業”,倍特力董事長龍翔“從事電池研發27年”,是“中國較早的可充式電池研發人員之一,鎳氫可充式電池中國較早7人發明團隊人員之一”。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後了解到,鎳氫電池由氫離子和金屬鎳合成,電量儲備比鎳鎘電池多30%,比鎳鎘電池更輕,使用壽命也更長,並且對環境無污染。但鎳氫電池價格比鎳鎘電池要貴得多,且性能不及鋰電池。
智研諮詢集團發佈的《2019~2025年中國鎳氫電池行業市場競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傳統鎳氫電池因其瞬間放電動力相對較低,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混合動力鎳氫電池技術已進入成熟期。
不過,真鋰研究創始人兼總裁墨柯對記者表示,相比目前市場上應用規模較大的鋰電池,鎳氫電池的密度和能量都較低,且在充電體驗方面略遜一籌。
按照墨柯的闡述,鎳氫電池最初研製出來之後,因其可代替有毒性的鎳鎘電池而盛行一時。但由於技術不斷變革,近幾年,鋰電池已成為市場的主流,但也有一些混合動力汽車廠商依然堅持使用鎳氫電池。總體上看,鎳氫電池在性價比、市場規模、用戶友好度方面相較鋰電池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技術的迭代,資本對於鎳氫電池的態度也不如從前樂觀,鎳氫電池的部分市場未來可能會被鋰電池佔據,而一些此前主營鎳氫電池的廠商也應當謀求轉型,尋求多元化發展路徑。
那麼,未能徵集到意向方的原因何在?此次股權轉讓和海航投資的轉型有何關聯?此次轉讓又是否與鎳氫電池市場前景不明朗有關?針對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于6月26日致電海航投資,併發送採訪提綱至對方公開郵箱,但截至發稿,未能獲得相關回應。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