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偉帶領走在轉型路上的深圳華強(000062.SZ)遠未到盈利能力爆發期。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髮現,1992年,深圳華強集團通過對其屬下部分企業重組成立深圳華強,並於1997年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而華強集團創建於1979年,原本是廣東省政府國有獨資企業,梁光偉從一名普通工人迅速崛起,2000年成為華強集團掌舵者。兩年後,華強集團改制,國有資本讓出控股權,實施管理層和員工持股。不過,雖然掌舵多年,直到2016年,梁光偉才真正成為華強集團及深圳華強的實際控制人。
深圳華強的發展史堪稱是中國沿海産業轉型的一個時代縮影。早年,深圳華強與日企合資,東莞三洋一度響徹大江南北,2006年退出,幾經週折轉型至商業地産。 2014年至今,公司轉型半導體等。
深圳華強的産業轉型基本上是通過資産騰挪來實現。Wind數據顯示,僅從2014年以來,公司至少收購了9家電子元件、電子設備類公司,耗資約28億元。5月28日,公司再次宣佈籌劃收購深蕾科技75%股權。
總體而來,深圳華強經營業績不佳。2014年以來,雖然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但其盈利能力極不穩定。2015年、2017年相繼下降,今年一季度,再次下滑。
毛利率、凈利率足以説明持續盈利能力。2014年以來,深圳華強的毛利率、凈利率連續4年下降。今年一季度,其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13.31%、5.30%,持續盈利能力壓力承壓明顯。
4年28億並購9家公司
深圳華強還在加碼並購延伸産業鏈。
5月28日,深圳華強發佈停牌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並結合發行定向可轉債或支付現金等方式,向前海深蕾科技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簡稱深蕾科技)各股東購買其合計持有的深蕾科技75%股權,預計不超過10個交易日內披露本次交易方案。
儘管目前尚未對標的資産進行評估、交易價格也未確定,但交易雙方已經設立了業績對賭協議,由此可見,此次收購,存在較高溢價。
深蕾科技2016年6月17日才成立,法定代表人為夏軍,註冊資本1.296億元,其股東主要有易庫易科技、寧波德稻、泓文網路、泓文資訊,其中易庫易科技持股比為57.42%。公司經營範圍為現代物流技術與物流公共服務系統的技術開發;供應鏈解決方案設計;供應鏈管理;資訊安全技術研發;數據庫服務;電子元器件的銷售與電子元器件的技術諮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網站的技術開發。
這是今年深圳華強展開的首次並購,實際上,深圳華強的産業佈局走的基本上是並購之路。
深圳華強年報、公告等公開資訊均提及,2014年,公司啟動轉型升級,聚焦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並開展了系列並購。
Wind數據顯示,2015年至去年底,深圳華強合計完成了對9家標的公司並購,耗資約為27.67億。具體為,2015年2月,出資1000萬元收購華強聯大49%股權,當年5月、7月、先後出資10.34億元、0.86億元收購了海電子100%股權、深圳捷揚30%股權,當年12月25日,又將深圳捷揚剩下的70%股權收入囊中,價格為1.91億元。2017年,公司又相繼收購了鵬源電子70%股權、淇諾科技60%股權,交易價格分別為6.16億元、4.24億元。
去年,深圳華強又分別收購了芯斐電子50%股權、記憶電子51%股權,交易價格依次為2.72億元、0.35億元。去年12月,又將華強資訊、華強聯合電腦納入麾下,交易價格為1.09億元。
上述收購中,部分係向控股股東華強集團收購,如去年收購的華強資訊、華強聯合等,均曾是華強旗下企業。
業內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上述標的基本上都是屬於電子元器件、半導體分銷行業。
深圳華強稱,近年來,公司順應電子行業發展趨勢,前瞻性地制定了轉型發展戰略,立足於電子資訊産業高端服務業,通過對電子元器件分銷行業的深度整合,打造貫穿全産業鏈的交易服務平臺,提供涵蓋産品、交易、數據、技術、創新創業的全鏈條、全方位服務,力爭成為該行業的引領者。 去年,公司還通過內部資源整合,組建了半導體資源整合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上述系列收購,深圳華強複製歐美分銷行業龍頭公司的發展之路,已進入行業第一梯隊。
兩次轉型成效不明顯
脫胎于國資的深圳華強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但其運氣不佳,頻繁轉換主業。
深圳華強成立於1992年,由華強集團旗下部分企業重組而來,1997年,公司成功登陸深交所。2004年,公司出資1.18億元向華強集團收購東莞華強三洋電子48.67%股權等,進行橫向整合,轉型至彩電研發生産領域。東莞三洋係與日本合資成立,主要産品彩色電視機、收音機等。
2005年以前,深圳華強經營業績雖然有所波動,但總體還算不錯。這期間,凈利潤最高時接近1.30億元,最低只有2000多萬元。但到2005年、2006年,其扣非凈利潤均只有2000多萬元。
從2006年起,隨著行業競爭,三星、LG等國際品牌電視機生産企業佈局較早,液晶、平板處於領先地位,國內彩電生産企業競爭加劇,利潤空間一再下降,東莞三洋逐漸陷入虧損困境。
2008年,深圳華強二次轉型。這年10月,歷時一年多的重組方案才出爐,即公司將直接持有的東莞三洋48.67%股權、廣東三洋50%股權和三洋設計10%股權出售給華強集團,同時購入華強集團直接持有的華強發展100%股權,轉讓價格差額部分以向華強集團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補齊。
根據重組方案,華強發展資産賬面值約為9166.42萬元,預估值約為153657.75萬元,而東莞三洋、廣東三洋和三洋設計等3家公司的賬面凈資産值分別約為-455.81萬元、7698.48萬元、2686.38萬元,評估值分別為0萬元、5521.95萬元、274.43萬元,轉讓價格合計為5796.38萬元。由於存在147861.31萬元的差額,深圳華強向華強集團定增35801.78萬股,華強集團持股比升至74.80% 。此次置入的資産主要是華強廣場,地處深圳最繁華商業區域之一的華強北“中國電子第一街”核心位置。
重組完成,深圳華強轉型至商業地産,同時增加電子交易網路、電子市場價格指數等相關配套增值服務業務。
在重組期間,深圳華強先後將蕪湖方特歡樂世界旅遊85%股權、華強資訊50%股權、華強創投49%股權剝離。
此番産業轉型後,雖然深圳華強的經營業績還算過得去,但潛存風險依然存在。2009年至2014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01億元、1.92億元、0.49億元、2.81億元、4.18億元、4.37億元。近年來,受電商衝擊,線下門店經營業績出現滑坡,商業地産盈利能力也急劇下滑,這也是深圳華強開啟第三次轉型的重要原因。
營收增長4.8倍市值縮水167億
第三次轉型至半導體産業,深圳華強雖然抓住了機遇、踩準了節拍,但其盈利能力仍然未釋放出來。
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8億元,首次歷史性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38.08%,凈利潤達到6.86億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63.33%。深圳華強似乎迎來了盈利能力爆發期,實則不然。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為25.86億元,同比增長17.94%,凈利潤1.18億元,同比下降12.11%。2016年一季度至去年一季度,營業收入增幅均超過20%,凈利潤增幅均超過10%,其中,去年一季度凈利潤增幅高達72.17%。由此可見,今年一季度,公司盈利能力出現下滑跡象。
實際上,深圳華強的盈利能力不太穩定。2014年至2017年,其凈利潤分別為4.78億元、3.76億元、4.26億元、4.20億元,同比增幅為15.91%、-21.35%、13.39%、-1.44%,基本是一年增長一年下降。
近幾年,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或是靠並購標的貢獻。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增速不匹配也可印證。去年,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較2015年增長了4.80倍、82.46%。
一家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凈利率也能説明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2014年至2018年,深圳華強的綜合毛利率依次為43.07%、33.88%、19.16%、16.20%、15.74%,連續4年下降,4年之間下降了27.33個百分點,降幅為63.45%。同期凈利率為17.67%、18.38%、7.93%、5.50%、6.52%,也處於下降通道中。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凈利潤率分別為13.31%、5.30%,再次下降。
二級市場上,深圳華強的股價走勢也不好看。4年前的2015年5月27日,其股價為43.97元,而今年5月27日,股價跌至14.39元,市值從317億元銳減至150億元,縮水了16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華強的財務費用在大幅增長。2017年,其財務費用為0.61億元,去年猛增至1.69億元,增幅為177.05%。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