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27日訊 今日,首屆外灘金融峰會在上海召開。外灘金融峰會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黃浦區政府以及各組委會成員機構推出。本屆“外灘金融峰會”為期三天,今日起至10月29日,聚焦金融開放、金融科技、財富管理等議題,共設七場全體大會。
第一場全體大會主題為“開放與融通——全球視野下的新金融、新經濟”,CF40 成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參加了本次會議併發表了演講。他談到,展望未來,金融業將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改革開放可能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環節。

一方面,通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我們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節點,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提高金融市場和機構的風險定價能力,並以此完善金融對新動能、新産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的服務品質,也加強在複雜環境下金融自主高效運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更好的兼顧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性的要求,是在開放發展中有效防控風險的重要保障,要以防控系統性風險為底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以微觀放活理念,完善市場友好的審慎和行為監管。在管住底線的前提下儘量開放,在開放進程中避免重大風險,走可持續開放發展的道路。防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越強,經驗越豐富,開放的膽魄也就越大。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
一、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一定是在更廣的範圍內配置資源,所以開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過程。
在經濟學意義上,開放進程就是資源配置在國內、國際更大範圍內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優化的過程。從更廣泛的視角看,我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持續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企業和商品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市場監管理念和制度更好地吸收了國際經驗,並將之與實際情況進行結合。
回顧歷史,開放是我國金融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業也在開放過程中發揮了突出作用。作為總體改革框架的有機部分,我國金融40年來,一直走自主、漸進、風險可控的金融開放之路。金融體系在支援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一是改革開放中形成了功能齊全、適度競爭的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2017年我們國家的銀行系統已經超越歐元區,成為世界上資産額最大的銀行系統,2019年中國銀行業總資産,達到了281.58萬億元,居世界第一。2019年9月末,中國證券市場的市值總額達到了55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經濟改革最原始的動力在需求側,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經濟改革最有效的推手一定在供給端,通過勞動力資金、技術要素重組,形成新的産出體系,推陳出新,通過新的要素投入和成本分擔,金融業發揮了現代經濟的核心引領作用。從傳統的經濟體系,鉅額歷史成本的跨時空分擔,到重大改革進程中突破發展瓶頸的大規模投資,再到全社會資金有效配置當中的風險定價和效率提升,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直觀看,300多萬億的金融業總資産也就意味著300多萬億的社會資本形成,所以金融業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3.逐步開放金融體系為開放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金融業不斷提高貿易投資服務能力的同時,與開放經濟相適應的貨幣金融調控框架逐漸形成,在有效整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包括體制性資源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我們大家都記得,40年前的1949年,第一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臺,第一筆外債借入,第一家外資銀行駐華代表處成立,國家外匯管理局也成立了。一年中同時出現幾件事,恐怕不是歷史的巧合。系統性對外開放,推動了系統性的全方位改革。
展望未來,金融業將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改革開放可能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環節。一方面,通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我們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節點,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提高金融市場和機構的風險定價能力,並以此完善金融對新動能、新産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的服務品質,也加強在複雜環境下金融自主高效運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更好的兼顧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性的要求,是在開放發展中有效防控風險的重要保障,要以防控系統性風險為底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以微觀放活理念,完善市場友好的審慎和行為監管。在管住底線的前提下儘量開放,在開放進程中避免重大風險,走可持續開放發展的道路。防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越強,經驗越豐富,開放的膽魄也就越大。
二、我國外匯管理改革的基本戰略趨向是在風險防控基礎上促進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
40年來外匯管理部門,始終服務於國家事業大局,在促進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高效集約配置外匯資源的同時,有效應對了多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與開放性經濟新體制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基本形成了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體系。在開放條件下,金融宏觀調控框架經受了經濟和金融週期的考驗。下一步政策取向主要是三方面:
1.持續促進跨境投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支援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方式創新,配套落實外商投資法,不斷完善外商直接投資和境外直接投資的外匯管理,支援“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境內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積極服務區域開放創新和地方經濟發展,大力支援自貿實驗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在外匯管理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試。
前幾天經國務院通過外匯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通知,推出了12項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政策措施,是我們推進實施高水準貿易投資的最新舉措。
2.穩妥有序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和外匯市場建設。當前我國直接投資已基本實現可兌換,證券投資項下形成了以機構投資者制度(所謂的QDII、QFII)、互聯互通制度(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這樣一種跨境投資制度安排基本成型,跨境債務融資由市場主體在全口徑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框架下自主進行。下一步我們將統籌交易環節和匯兌環節,以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為重點,有序推動不可兌換項目的開放,適度增加外匯市場參與主體,豐富外匯交易品種,支援科創版的建設發展,鼓勵境外投資者參與科創板。
3.完善外匯市場的“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宏觀審慎管理,以維護外匯市場基本穩定,防止大規模不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為總體目標,針對金融市場的順週期波動,採取必要的數量和價格工具,逆週期、市場化調控外匯市場上的企業、居民和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的交易行為。而微觀監管基於金融市場資訊不對稱,外部性等基本假設,主要採取的是外匯市場的合規與行為監管,目的是維護可兌換政策框架的穩定性和可信度,維護外匯市場的競爭秩序,並保護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三、新形勢下,我們如何積極支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上海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全國發展格局中佔據特殊和重要的地位。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關注上海發展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展情況。習近平主席在進博會上也曾指出,開放之於上海,上海的開放之於中國的重要性,並宣佈增設上海自貿實驗區的新片區,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以及支援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等重大舉措。近年來,在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全球産業結構加快調整的背景下,上海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配置作用正在持續優化。上海已經形成了格局完整、品種完備,交易活躍的金融市場體系,上海自貿實驗區在擴大金融業開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試驗田作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繼續位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和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門近年來持續支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上海自貿實驗區建設,去年在上海自貿區推出了25條舉措措施,實現金融開放重大措施率先落地,並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作為國家金融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匯局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面向新形勢,更好地支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自貿實驗區的先行先試,主要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1.與各監管部門一道,配合上海市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業的高水準開放,在監管部門已經設定的相關改革事項,如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外資金融機構和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的基礎上,進一步支援外資機構設立或控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在上海的率先落地。支援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集團在上海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2.進一步提高匯兌的便利化水準,推進開展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便利化試點,研究在上海全市範圍內實施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業務。
3.進一步促進人民幣金融資産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繼續擴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整合債券市場投資渠道,QDLP試點將在上海常態化。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品市場,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進一步豐富外匯期權等産品類型,建設開放的、有競爭力的外匯市場。此外,支援上海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提升金融配套服務水準,支援科創企業上市融資,建立完善長三角區域金融政策協調和資訊共用機制方面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業態,匯兌和市場,我們特別需要關注數字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近期天秤幣引發了各方對未來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全球貨幣體系的濃厚興趣,外匯局正在推動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慧在跨境貿易融資、宏觀審慎管理中的應用場景,為此我們的一點建議是:當我們不太清楚某一種業態會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必須注意風險管控。而風險管控的基礎是真正有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所以建議上海要真正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應該進一步面向未來,抓住現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核心環節,進一步加強面向數字金融時代的支付清算,存管結算、交易報告庫和中央對手方,也就是CCP建設,以實現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低的系統性風險概率。
(責任編輯: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