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創新到實踐探索,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新片區”)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升級版”,時隔6年,新片區這塊新的“試驗田”面臨著怎樣的特殊時代背景和使命?在當前中國數百個多樣化的對外開放載體中,新片區有著怎樣的差異化角色定位?如何衡量新片區的成功與否?
9月5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權衡、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三位專家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解讀。
金融業開放是重頭戲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疲軟,貿易摩擦成為新常態。
因此,與6年前上海自貿區試驗區為適應全球化更高要求、尋求融入全球化路徑這一定位相比,新片區在設立背景上有了重大的變化。
“新片區作為一個特殊經濟功能區,要彰顯中國堅持全方位改革開放的鮮明態度,是要主動引領全球化健康發展。”周振華認為,從“適應”到“引領”,當前,新片區肩負著應對世界投資貿易格局大變革、跨國公司全球産業鏈佈局調整、全球科技革命新競合等多項任務。
權衡表示,自貿試驗區主要圍繞著政府職能轉變和便利化進行探索,但新片區除了注重使“全球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更高水準制度創新外,更加重要的任務是聚焦如何使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新片區得到更好的集聚,“産業聚集才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其中,金融業的開放是一個重頭戲。
“新片區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吸引總部聚集、發展離岸貿易,這兩件事都離不開金融開放。總部的作用是資金調配,離岸貿易的核心之一是貿易結算清算,如果在金融上沒有重大突破,資金無法自由流動,這兩者都會受影響。”周振華表示,新片區的金融創新同樣有利於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稅收制度應更具國際競爭力
在場專家同時指出,當前,全球服務貿易的增速已超過貨物貿易,隨著醫療、教育、資訊、金融等新興領域越來越多地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新片區同樣面臨著從以製造業為主的開放轉向製造業、服務業並行開放的風險壓力測試任務。
“比起製造業,這些新興行業會更多涉及到數據安全、經濟、政治等各種層次的風險,如何在開放與風險防範上找到平衡,需要新片區來做先行的風險壓力測試。”權衡表示,這對政府的監管體制改革提出了挑戰。
同時,新片區承擔的風險還來源於在深層次的體制突破上先試先行,一方面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一方面也要使這方特殊空間裏的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制度。
其中,探索有競爭力的稅收制度是重要一點。權衡指出,國際上很多自貿區和港口都有著更加靈活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果新片區沒有這項最具競爭力的政策,就無法有效聚集人力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中高端産業。
“在新片區進行稅收優惠政策改革,對中國來説是一種公平競爭。”權衡指出,“新片區不是稅收政策洼地,而是産業競爭高地。”
“新片區面向全球競爭,衡量它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誌是這個區域未來能否産生大量的財富增長,有強大的經濟發展動力。”周振華表示。
上海是綜合性的全球經濟連接點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只有2.7%,貿易增速從去年的3.4%下降到2.9%。當前,中國的商品貿易總額佔全球的11.7%,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體。其中,上海口岸的進出口總量佔全國的27%,是全中國最大的貿易口岸。
周國平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GDP總量增長了119倍,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當前,上海經濟處於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需要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而增設新片區也為上海和長三角地區提供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上海東邊是新片區,西邊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東西同步推進,可以形成東西比翼雙飛的格局。”周國平説。
“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自貿試驗區等在內的數百個對外開放載體,但新片區是迄今為止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最大的區域。”周國平表示,其定位是要成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載體。
在場專家指出,與其他更加側重區域性連接和專業功能性的自貿區城市不同,上海所處的區位決定了它既是東部沿海大通道,又是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且與更遠的歐美發達城市有著更高的連接度,因此上海未來在全球資源配置當中,是綜合性的全球城市連接點角色。
(責任編輯:張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