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諾安基金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自從四月下旬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了一定波動,五月的市場也延續了震蕩態勢。
這讓一些朋友開始産生擔憂,這幾年債市不是挺強的嗎?怎麼開始震蕩了?後面還會持續多久呢?債券類的資産還能不能投了呢?
一、近期債市為何小幅震蕩?
從去年8月份以來,債券各板塊都經歷了一次輪番上漲,包括弱資質短久期城投債、弱資質中長久期城投債、弱資質二永債、超長期利率債,最終帶來信用利差與期限利差壓縮到歷史極低位水準。
尤其是長端和超長端債券,根據wind數據顯示,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屢創歷史新低,在3月6日分別達到2.27%和2.43%。伴隨著長端利率快速下行,收益率曲線總體平坦,30Y-10Y利差最低壓縮至12BP。
從各類利差壓縮原因看,中央在去年四季度推行的“所有化債”強化了城投債兩年內債券剛兌預期,城投債信用風險明顯緩釋,帶動信用利差大幅下行,因此短久期弱資質城投債是有基本面支撐的。
但是相對而言,去年11月後弱資質城投債拉長久期、二永債信用利差壓縮,以及利率走強背景下30年與10年國債利差大幅壓縮,就缺乏足夠基本面支撐了。
俗話説,漲幅缺乏支撐,人心容易“咯噔”。
近期市場情緒就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小諾總結了一下,目前投資者們的幾種“心態”:
1、擔心債市漲的過多了
隨著利率接近歷史低位區域,止盈心態也在逐漸抬頭。本身固定收益類投資者大多還是風險敏感型的人,面對波動,難免會擔心市場後繼乏力,甚至持續回調,想要趕緊落袋為安。
2、擔心政府債放量供給
近期政府債券的供給增加,5月20日,首期超長期特別國債面向個人投資者開售當日,投資者認購熱情高漲,上市幾分鐘之後,首批發售額度就已告罄。沒過幾日,第二期超長期特別國債又呈現“秒罄”的局面。
由於這類政府債券通常被視為低風險資産,如果供給量增加,可能會對債券價格造成壓力。
考慮到全年3.9萬億的發行總量和前4個月較慢的節奏,後續幾個月專項債的發行可能會連續放量。也就是説,接下來這種供給壓力可能還會對債市造成擾動,影響投資者的配置決策和市場的表現。
3、不確定未來央行可能會採取怎樣的貨幣政策
臨近月底,資金利率有震蕩收斂跡象,加之央行對長債的關注使得貨幣政策寬鬆預期並不高漲,6月降準降息的預期並不明顯佔優,更為謹慎的央行政策和相對收縮的機構配債需求,仍然可能對債市造成擾動。
4、不確定實體經濟恢復速度
隨著地産政策的加碼落地,未來實體經濟的修復速度或將成為影響債市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實體經濟恢復速度超預期,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增強,對資金的需求也會增加,可能會提高市場利率,從而對債市構成壓力。
此外,實體經濟的恢復速度也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債務融資需求,進而影響信用債市場的表現。
這些不確定性,使得債市在五月份延續了小幅震蕩,又很難在當下就得到一個準確的回答,怎麼辦呢?別慌,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來復盤一下,看看債市走強的根本原因是否發生變化。
二、債市走強的根本原因是否發生改變?
缺資産、低風險偏好和寬貨幣預期是開年以來債市上漲的重要邏輯,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向來逐一看看,債市走強的根本原因,有沒有發生變化。
第一、缺資産
債券強了幾年了,為什麼今年債市格外強呢?
這背後一個根本原因之一,高收益資産在減少,倒逼高風險偏好資金進入低風險領域。
1、高收益率資産在“所有化債”後大量減少。
今年的債券市場,在信用債供給結構變化後,具有較高票息的低評級、區縣級、弱區域城投債供給日益稀缺,市場上可投資的高收益資産大量減少,導致具有更高風險偏好的資金被迫進入低風險資産領域挖掘收益,從而帶來債券市場“風險收益重定價”。
所以“資産荒”是造成今年一季度債市加速走強、各類利差不斷壓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圖片發佈日期:2024-04-07
2、由於中高風險偏好資金承受能力更強,因此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敏感性更低,所需的風險溢價補償更小,導致各類利差被全面壓縮。同時,各類利差壓縮帶來強勢行情,“賺錢效應”也引發其他機構爭相買入,助推了一季度債券行情的演繹。
3、這個現象現在得到了緩解嗎?
1)從背後的宏觀邏輯來看,“資産荒”問題很難在短期得到快速緩解:
一是短週期宏觀時鐘處於“復蘇早期”,貨幣流動性偏寬,但實體融資需求仍弱,成本相對剛性的資金會追逐僅剩的高收益優質資産;
二是當前經濟處於結構轉型期,需求的彈性低於供給端,傳統的高收益資産逐步退出,但新的高收益資産有待於繼續形成。中長期裏,“高收益資産”不足的預期也會助推短週期內“資産荒”的自我強化趨勢。
國盛證券認為,未來幾個月政府債券供給預計將放量,這將一定程度上帶來供給壓力,緩解當前“資産荒”狀況。但考慮到央行投放資金對衝,財政資金撥付效率會相對高於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的下降,尚不足以形成債市趨勢性調整行情。
天風證券認為,本輪“資産荒”中債券供給並不算太差,機構可投範圍較廣。因而,核心還是在於社會融資需求不足,大行、非銀機構缺資産。
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的債券供給增加可能也無法改變當前“資産荒”的狀態,結束“資産荒”主要在於社會整體融資需求提高。
2)金融機構的配置壓力(銀行表外+非銀)是造成債券市場“資産荒”的另一個原因。金融機構待投資金越多,“資産荒”理論上也越嚴重。
而對於市場上的金融機構而言,當前高收益資産已經難覓蹤跡,資産配置考核壓力下,投資者購買理財産品越增加,理財規模越增長,“資産荒”問題越加劇。
第二、低風險偏好
雖然經濟表現平穩,但受到權益市場的波動、週邊市場的衝擊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儘管基本面已經展現出回升向好的信號,尚不足以改變投資者偏低的風險偏好。
出於規避風險的目的,投資者依然“扎堆兒”于風險收益特徵相對較低的固收類産品,債券市場持續受到配置資金的青睞。
這種情況未來是否會持續呢?
短期來看,我們對市場風險偏好的衡量和把握難度較大,國內流動性、政策、美聯儲、國際地緣政治衝突,都可能成為影響市場風險偏好的重要因素。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長期的視角來看,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經濟主體對未來的預期變得更加謹慎。這種謹慎表現在投資決策上,就是風險偏好的下降和收縮。
當前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階段,這一階段與過去三四十年的大週期相比,內外環境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
從産業角度來看,內卷化和産業抱團現象削弱了企業的投資信心,這背後是有效需求的不足,難以帶來更高的利潤空間;
對於居民部門而言,房地産作為過去十年支撐消費和信心的金融資産,一旦其流動性受限,從投資屬性為主轉變為以消費屬性為主,便會導致信心不足。未來如果單純依靠收入增長和社會福利改善,可能不足以支撐我們再回到過去十年那樣的風險偏好和有效需求。
此外,人口老齡化和財富的結構性分配也是影響風險偏好的重要因素,它們導致風險偏好自然衰退。外部環境的變動,如地緣政治的不穩定,進一步增加了不確定性。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於風險偏好,使其變化成為一個長期且複雜的趨勢,不容易被短期因素所改變。
第三、寬貨幣預期
雖然上半年央行貨幣政策始終穩健,但市場對寬鬆貨幣的預期卻並未減弱,持續認為後續會有寬貨幣政策落地。
國投證券以定量的“貨幣鬆緊預期指數”作為觀察標準,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市場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對貨幣政策持寬鬆期待(指數讀數持續處於小于30%的區間,表徵貨幣寬鬆預期較強)。
圖片發佈日期:2024-05-27
而接下來,寬貨幣預期也可能不會很快減弱:
(1)未來若歐洲、美國央行降息,對人民幣匯率壓力或將減弱,屆時央行還是有可能繼續保障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
中信證券通過觀察2008年以來幾次歐美貨幣政策週期分化的階段發現,歐美由緊縮週期轉向寬鬆週期的可對比案例並不多,但不難發現歐央行往往寬貨幣週期的開始時點更早,而我國央行在歐央行降息後同步、略滯後實施寬貨幣工具的情況也不罕見。總的來看,倘若6月歐央行提前于美聯儲降息,我國央行在美聯儲降息落地前外部政策環境或進一步改善。
(2)社融如果持續低迷,貨幣政策放鬆可能會比收緊的概率高。
華泰證券認為,如果5-6月社融繼續在貸款的拖累之下走弱,信貸政策、結構性政策,甚至降準降息都可能落地。
(3)4月經濟增長動能邊際放緩,需求端內生修復動能尚未提速,總量寬貨幣工具進一步發力刺激需求改善的必要性仍然較高。
所以綜合來看,儘管近期債市出現小幅震蕩,但是促使債市走強的三大因素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債市對特別國債供給、房地産政策等均已消化完畢,尚未有超預期利好或者利空因素導致債市走出震蕩格局。
接下來債市或在糾結的震蕩市中醞釀新的主線,資金面以及寬貨幣預期兩條主線可能會慢慢開始明朗。
三、投資者怎麼投?
那麼對於咱們普通投資者來説,面對當下比較複雜的債券市場環境,要如何投資呢?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到,經濟領域的積極因素在不斷積累,而政策效果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社會信心恢復、需求回暖推升信用效果超預期顯現時貨幣政策態度也將發生變化。因此投資者在未來的投資決策中,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力度、寬信用效果以及央行貨幣政策態度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其次,更多地去用中長期的思路面對債券市場。短期來看,影響債券市場的因素非常多,且不確定性比較強,震蕩格局可能持續。但是以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包括低風險偏好、寬貨幣預期、資産荒等因素,就會變得更加明朗且便於理解一些。
況且,債券基金的投資本身就是偏長期一些的投資行為,如果能適當地去弱化對短期波動的擔憂情緒,提高自己抗短期“干擾”的能力,可能會更加有助於我們的投資。
最後,我們可以借助優質債券基金來把握機會。適合自己的債券基金,不僅可以令我們的債券投資事半功倍,還可以提升我們的投資體驗。
綜上所述,投資者在當前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動態,更多地去用中長期的思路面對市場的變化,同時也可以通過投資優質的債券基金,來進行資産配置,幫助自己把握債券市場投資機會。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