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行借不到錢的情況,恐怕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而陜西省渭南市的張佳對此卻感受頗深。
2013年,當時還是西北工業大學在讀研究生的張佳,在對新型農機市場進行調研後,與父親在自家宅基地擴建廠房改裝農機設備,並設計出新的産品,申請了專利。這是張佳與父親聯手“創業”的第一步。
生意越做越大,但張佳家中的現有場地已無法支撐不斷擴大的經營需要。2015年,在將手頭上的資金投入既有廠房及機器設備後,張佳急需25萬元現金週轉。“跑了很多家銀行,但最終一分錢都沒能拿到。”
這是否就意味著張佳的信用不好?其實不然,根本原因在還是在於徵信的空白。對於一個剛剛研究生畢業的人來説,此前並未與金融機構“打過交道”,因此沒有任何信貸記錄,這個時候便只能被傳統金融機構“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央行徵信共收錄自然人資訊8.9億,其中有徵信記錄的自然人有3.9億,僅佔總人口數不到30%。有就業資訊但缺失信用記錄的人口超過5億人,更有超過5億人尚未被徵信系統覆蓋。
再來看一組2017年的數據:中國全國有各類市場主體8935.7萬戶。其中,企業2696.8萬戶,佔30.2%;個體工商戶6052.8萬戶,佔67.7%;農民專業合作社186.1萬戶,佔2.1%。
也就是説,個體戶和農村商業體,佔據中國商業人群的70%。而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由於徵信記錄空白,並未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務。
如何填補“張佳們”的徵信空白,進一步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不少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已經“擼起袖子”,將普惠金融服務送到田間地頭。
積木時代的“底氣”
“對於信用白戶,我們所要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務,不是從1到N的錦上添花,而是從0到1的雪中送炭。”積木時代CEO彭少新告訴記者,像張佳這樣的信用白戶是普惠金融最攻堅的一群人,因為找不到任何信用記錄做參考,他們沒有借貸記錄、也沒有徵信記錄。
但積木時代並不害怕接觸這樣的信用白戶,這或許源於其對德國IPC模式的改良與應用。公開資料顯示,積木時代是積木拼圖集團旗下做小微信貸服務的業務板塊,也為P2P平臺積木盒子輸送線下入口的“普惠金融”資産。
“IPC模式”主要來源於德國郵儲銀行,這個模式重視實地調查和資訊驗證,主要通過對客戶經理調查走訪、資訊交叉驗證等方面進行培訓,提升客戶經理辨別虛假資訊能力和編制財務報表的技能,從而防範信用風險。相比集中審批模式,IPC模式更適合落地中國信用數據稀缺的下沉市場。
據了解,積木時代的類IPC模式,由信貸員全程把控,參與從受理客戶申請到信用審核、實地徵信、風險評估到融資推薦、款項回收等全流程服務。
這個模式最核心的地方在於線下盡調。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是長期在農村生活的人群,很難通過線上找到與其信用強相關的數據,這就決定了要深入信用空白市場,才能真正了解目標群體的信用情況。
彭少新進一步解釋説,“張佳在剛畢業時並沒有任何信用記錄,我們通過實際走訪調研,認為他和父親生産的農用機在同行裏具有較大的競爭力,前景較好,當時就給他們的企業批了25萬元。那一年,他的年銷售額從1200萬元提高到1600萬元,年利潤從150萬元提高到180萬元。”另據彭少新透露,張佳此後又分別於2016年、2017年,通過積木時代30萬元、50萬元拿到的撮合融資,進而解決了研發中的資金週轉難題。
事實上,線下盡調不僅能幫助“張佳們”更好地享受到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還能夠幫助積木時代將信譽不良的用戶“拒之門外”。
“我們通過眼見為實的盡調,馬上可以驗證他給的資訊是不是真實的,客戶也認同我們的方式。”積木時代的一位信貸員表示。
農村社會講究“熟人”效應,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具體情況,進村打聽是最好的方式。“我們有一個自稱養牛的客戶,在提交借款申請時欺騙我們,説自己養了很多牛,之後我們進村盡調時,向周圍的鄰居打聽,大家都説他們家沒養過牛,只是今天早晨從其他地方牽了幾頭過來。”上述信貸員直言,只有真正走進那個地方,你才能辨別這是否屬於欺詐的情況。
背後的意義:填補徵信“空白”
事實上,在“雪中送炭”背後,積木時代真正要做的是幫助那些徵信記錄缺失的人群填補“空白”,進而享受到更多更優質的服務。
“很多公司是看到銀行徵信和其他徵信記錄,我們有線下盡調,通過盡調獲得徵信資訊,比如一些關於客戶的軟資訊,這本身就是客戶徵信的情況,這樣彌補了央行或其他徵信記錄。”彭少新説。
彭少新透露,現在的張佳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公司負責人,其公司年銷售額達到2200多萬元,利潤連年上升,並申請了國家項目,經營逐步走向産業化、規模化。值得注意的是,張佳不久前還從當地銀行拿到了500萬元的貸款支援。
在一二線城市,平臺獲取用戶數據的方式更多是通過線上,但這種方式顯然不適合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毋庸置疑,通過線下獲取用戶資訊雖然成本相對較高,但這些數據的價值和真實性也更高。而這也正是積木時代做這件事的意義。
“通過將用戶的還款情況等數據共用給徵信數據庫,化解行業資訊孤島困局,在為更多信用良好的人提供普惠金融服務時,進一步提高行業風險防控水準,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打擊‘過度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等亂象。”彭少新表示,積木時代的風控能力,也得到了友商的認可,比如在陜西、江蘇等地區有機構推出專門針對積木時代的“同行貸”,“只要是我們審批通過的客戶,我們貸5萬,他們就承諾敢貸6萬。”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4年的積木時代已為市場挖掘出來自安徽、甘肅、廣東、浙江等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總人數為117564人,總資訊量超過1280萬條的數據,覆蓋了農林牧漁業、零售批發業、住宿餐飲業、文化教育業等十多個産業。隨著業務範疇的不斷擴大,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長。
有徵信行業從業人士直言,隨著信用資訊共用以及徵信體系的不斷完善,信用評級、信用評分等徵信大數據有著巨大價值,深挖其價值並加以有效運用,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徵信在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有效解決信貸市場的資訊不對稱問題。雖然當前我們離這樣的狀態仍有一定的距離,但當越來越多的機構通過深耕細分市場,下沉到徵信體系尚未覆蓋的地區,那普惠金融服務就一定能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責任編輯: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