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亮相上交所,中國資本市場邁入“科創時代”。
四載韶華,踔厲前行。科創板開闢了資本市場對接實體經濟的新渠道,構建了支援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速科技創新的機制,增強了我國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功能和作用。
四年來,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助力科創企業勇攀高峰、勇立潮頭。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546家,IPO募資總額超8500億元,總市值約6.4萬億元;四年來,科創板已成“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集聚了一批涉及各産業鏈環節、多應用場景的科創企業,進一步暢通了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迴圈機制,切身踐行著資本市場服務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四年來,科創板已成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首先試點註冊制,深化發行制度改革,構建市場化發行定價機制,健全交易機制,助推註冊制改革在全市場平穩落地。
當前,正值我國經濟運作正處於恢復發展和産業升級的關鍵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資本市場將支援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科創板更是當仁不讓,未來將持續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資本市場對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服務水準,促進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走深走實。
上市條件多元包容
“試驗田”作用凸顯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四年來,科創板大力支援有發展潛力、市場認可度高的科創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成效斐然。
科創板通過改革增強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的包容性,綜合考慮企業預計市值、收入、凈利潤、研發投入、現金流等因素,設置多元化上市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同股不同權企業、紅籌企業發行上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融資需求,讓一批原本無緣資本市場的“硬科技”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546家,總市值約6.4萬億元,開市以來累計成交金額達39.78萬億元。從上市企業類型來看,上市時未盈利企業52家(18家已經“摘U”)、特殊股權架構企業8家、紅籌企業6家、第五套標準企業20家。另外,還包括首家北交所轉板企業(2022年5月25日)——觀典防務。
其中,第五套上市標準設置的“市值+研發成果”考核要求,充分體現了科創板的包容性魅力。而從整體的申報情況來看,採用該標準成功上市的企業雖然大部分尚未盈利但有營業收入。
“第五套上市標準是為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特別是為醫療企業量身定制的一套上市標準。”工業富聯副總經理兼首席法務官解辰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醫療行業屬於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産業,但其産品研發、臨床審核週期較長,並且研發投入大。如果不設置更加符合市場實際的上市指標,助力醫療企業上市融資,那麼很多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很可能無法走到産品落地的階段,相關技術也將被埋沒。
在資金活水的澆灌下,“科創之花”競相綻放。數據顯示,上述20家採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企業均為生物醫藥企業,IPO合計募資約429億元。目前,14家企業已有産品獲批上市、11家企業2022年營業收入已突破1億元。
與此同時,四年來,科創板堅持以資訊披露為核心,在發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並購重組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制度創新,改革“試驗田”碩果纍纍,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審核註冊各環節設置明確的時限限制,審核註冊效率明顯提高;對新股發行價格、規模等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真正實現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大幅放寬股權激勵實施條件,有效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科創板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科創板在發行、交易、資訊披露、監管等方面進行的制度探索,為全面註冊制持續推進和平穩落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與中國新經濟發展特徵適配度更高的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直接融資功能彰顯
賦能實體經濟長遠發展
四年來,科創板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與直接融資功能,更好地服務一眾具有核心技術、行業領先、良好發展前景和口碑的科創企業,推動上市公司提高治理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回報能力等“五種能力”,推動産業結構升級,進而賦能實體經濟長遠發展。
科創板引導資本持續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效用日益凸顯。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截至7月22日,54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首發募資金額達8582.42億元,分別佔同期A股市場的31.82%和42.19%,每家公司平均融資金額為15.71億元。
與此同時,為了構建起全覆蓋、可持續的資本支援體系,科創板進一步優化企業再融資發行制度,不再將盈利要求作為發行條件,而主要關注公司的規範運作,重點審核其是否充分披露公司經營面臨的風險因素等。另外,採取差異化的審核程式,進一步提高審核效率、縮短審核時限。
得益於企業再融資發行制度的優化,科創板企業再融資進程愈加順暢。截至7月22日,科創板公司通過增發募集資金856.14億元,通過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555.50億元,合計再融資規模達1411.64億元。此外,據上交所官網顯示,今年以來,共有64家科創板公司披露再融資計劃,其中36家已註冊生效。
晶科能源作為科創板光伏龍頭企業,借助登陸科創板的契機,進一步拓寬了融資渠道,實現了企業快速成長壯大。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2022年初,企業登陸科創板首發募集的資金幫助公司有效抓住了光伏行業技術變革機遇,率先實現N型産品大規模量産,確立了公司在行業領先地位;2023年,公司成功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幫助公司加速N型技術的産業化落地、持續完善N型TOPCon一體化産能的建設,優化産品結構、提升盈利能力。”
華潤微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為半導體晶片企業的快速融資打開通道,資金投入後將迅速轉化為企業發展動力,對企業的産業升級提供極大助力。登陸科創板後,華潤微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在經營管理、研發生産、人才引進等方面不斷做出提升和改進,相繼完成了封測基地定增項目等,向資本市場展現了公司的科創生命力。
借助資本市場平臺,科創企業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五種能力”不斷提升,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
數據顯示,四年間,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通過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方式回報投資者。其中,2022年現金分紅水準再上新臺階,進一步提振了市場信心。2022年度,共有334家科創板公司推出現金分紅方案,總額317.71億元,228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數量、規模均同比提升。其中,77家公司現金分紅金額超過1億元。
“硬科技”成色十足
新興産業集聚動能
四年來,科創板作為聯結資本市場與技術要素市場的紐帶,持續推動形成技術引領産業發展、産業引導資本投入的有效迴圈,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效應凸顯,“硬科技”成色逐步顯現。
數據顯示,截至7月22日,科創板共上市221家新一代資訊技術公司、109家生物醫藥公司、90家高端裝備製造公司、65家新材料公司、28家節能環保公司和27家新能源公司。此外,還包括1家數字創業産業企業和5家相關服務企業。
“從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分佈來看,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科創企業聚集,‘硬科技’成色正逐步顯現。”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産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程鳳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錨定“硬科技”定位,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眾多科創企業有了上市機會,進一步推動相關企業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
在“硬科技”成色映襯下,科創板上市公司,一方面保持高強度研發投入,持續加固企業“護城河”;另一方面推出高比例股權激勵,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研發隊伍不斷擴容。
以2022年為例,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金額達1312.42億元,同比增長32.10%。其中,亞虹醫藥等70家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超過30%。同時,截至2022年底,科創板研發“大軍”已超19萬人,平均每家公司超過370人。
“公司所處的積體電路設計行業,是積體電路産業的上游行業,投資週期長,研發投入大,相對其他行業而言,需要更早地進行針對性的佈局和研發。”芯原股份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22年,公司研發投入8.37億元,佔營業收入比重 31.24%。
上述公司相關負責人同時表示,借助股權激勵政策,公司得以與創新人才長期綁定,因此技術實力才能夠不斷提升、突破。芯原股份作為科創板首例帶期權上市的公司,上市以來先後進行了九次行權。此外,為了進一步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實現員工利益與股東利益的深度綁定,公司目前已制定並實施了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和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
正是在研發經費投入與人才隊伍建設的雙重加力下,科創板企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7月22日,上述546家科創板企業合計擁有專利70299個,平均每家公司擁有約129項專利。
“科創板上市公司高度集中于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多個面向科技前沿的硬科技領域,科創板已匯集了一批涉及各産業鏈環節、多應用場景的創新企業,在促進科技、資本和産業高水準迴圈中更進一步,逐步推動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2023年第一季度,科創板上市公司實現經營業績“開門穩”。除中芯國際、百濟神州和諾誠健華3家多地上市紅籌企業外,科創板近六成公司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2家公司營業收入增幅超過100%;超四成公司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72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過100%,充分展現科技創新企業的成長性。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領域龍頭公司盈利增長強勁,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第一季度凈利潤均超過1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225%和313%。
科創板機構化程度高
國際吸引力再提升
四年來,科創板憑藉高成長性、高流動性、高科技屬性,成為境內機構化程度最高的板塊,深受國內外投資者青睞,國際化水準和吸引力有力提升。
科創板公司機構股東數量和持股比例穩步上升,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科創板公司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活躍賬戶數超過5.7萬戶,同比增長5.8%;專業機構投資者持倉佔比約四成,交易額佔比過半。“硬科技”旗艦産品科創50ETF份額及規模持續增長,總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大關,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實現了“從0到1000億元”的跨越,成為A股市場第二大寬基指數ETF。
截至目前,已有253隻科創板股票進入滬股通標的、逾65隻科創板股票被納入明晟(MSCI)、富時羅素、標普核心指數體系。隨著外資投資科創板渠道進一步拓寬,外資持股規模與覆蓋面不斷提高。已有多只科創50ETF産品在境外多地上市,為海外投資者開闢了投資科創板的新通道。科創板公司通過境外發行GDR的方式主動走進國際投資者視野,打通國際國內雙融資渠道。
如今,我國經濟處在轉型的重要時刻,新産業、新業態層出不窮,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在通過資本市場持續賦能科技創新過程中,科創板秉持建設初衷、助力企業發展、實現産業集聚,成為支撐我國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時,全面註冊制的深入實施也對科創板支援科技創新的力度與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合夥人趙鵬看來,科創板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需要在保持高品質發展、提升投資者保護、防範風險等方面不斷完善和優化。全面註冊制下,科創板需要繼續堅持“硬科技”定位,更加注重企業的價值成長能力和創新驅動力,以獲得市場認可和資本支援,吸引更多優質的科技創新企業。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表示,全面註冊制下,科創板相關基礎制度逐步優化,IPO、再融資等制度已較為完善,未來可以繼續優化交易機制、完善股權激勵制度、創新衍生産品,繼續提高科創板包容性和市場化程度,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繼續大力支援“硬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