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並購擴張之後,振東制藥(300158.SZ)的盈利能力似乎是不升反降。
振東制藥是山西首家登陸創業板的上市企業,自2011年上市開始成為一家明星企業,公司創始人李安平也提出了“百年企業、百億振東”夢想。
現實情況是,上市之後,雖然營業收入一直在穩步增長,但對應的凈利潤(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同)並不給力。上市首年,凈利潤為1.20億元,次年至2014年連續三年滑坡,凈利潤降至0.42億元。
業績不夠,並購來湊。2015年,振東制藥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作價26.46億元收購了康遠制藥100%股權,標的溢價高達11.24倍。此外,公司還相繼溢價收購了泰盛制藥、開元制藥、道地藥材、安特生物等多家公司。
借助上述系列並購,振東制藥形成了從種植研發到生産銷售的健康産業鏈。
在標的業績貢獻下,2015年至2017年,振東制藥實現了凈利潤的高速增長,兩年間,凈利潤增長了3.65倍。
蹊蹺的是,並購標的康遠制藥在第一年順利兌現業績承諾後,2016年、2017年均爽約,但收購時形成的23.03億元商譽並未減值。
有意思的是,截至目前,原康遠制藥控股股東李細海父子幾乎完成了清倉式減持,累計套接近6億元。
此外,振東制藥的銷售費用也很詭異。去年,營業收入減少3.12億元,銷售費用反而增加4.12億元。
昨日下午,針對上述問題,長江商報記者致電振東制藥,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商譽減值致虧1.47億
2018年,振東制藥的經營業績只能用慘澹來定義。
這一年,振東制藥實現的營業收入為34.20億元,較2017年的37.32億元下降8.36%。對應的凈利潤為-1.47億元,同比下降148.9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7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70億元下降166.28%。
分季度看,四個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73億元、8.47億元、7.62億元、10.38億元,對應的凈利潤為0.51億元、0.42億元、-0.31億元、-2.09億元扣非凈利潤為0.49億元、0.37億元、-0.36億元、-2.28億元。三季度出現虧損頗令人意外。
對於去年業績虧損,振東制藥的解釋為,受醫保控費及國家政策影響,公司主要産品銷量下滑,加上廣告費增加,導致給盈利能力下降。而對凈利潤衝擊最大的是商譽減值。公司稱,子公司安特製藥、泰盛制藥、開元制藥全年盈利水準未達預期,對因並購3家公司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1.66億元。三項疊加,導致振東制藥去年出現上市以來的首個年度虧損。
振東制藥有李安平創辦,其控股股東振東集團成立於1993年,2011年,振東制藥成功闖關IPO在深交所掛牌交易。
根據年報披露,振東制藥主要生産抗腫瘤、心腦血管、抗感染、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維生素營養、解熱鎮痛、補益中成藥等用藥系列,中西藥品、保健食品和家庭護理三大健康系列5百多個品規,形成了種植、研發、生産、銷售為一體的健康産業鏈。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振東制藥的健康産業鏈主要是通過並購來完成的。其子公司泰盛制藥、開元制藥、道地藥材、安特生物、康博安醫藥、康笙源醫藥、康遠制藥等公司均屬於高溢價收購而來。
通過並購,振東制藥的經營業績也曾好看了一陣子。2015年至2017年,其營業收入為22.62億元、32.83億元、37.32億元,年均增速達到兩位數。同期凈利潤為0.65億元、2.03億元、3.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07%、214.12%、48.49%,可謂是高速增長。
沒想到的是,去年,不僅多家標的業績未達預期,振東制藥陷入虧損。今年前三個月,公司營業收入達到8.99%,增幅為16.32%,恢復到兩位數,但其凈利潤為0.51億元,增幅僅為1.59%,扣非凈利潤為0.47億元,同比下降5.16%。
會務費暴增5.69倍
除了超過億元的商譽減值,衝擊振東制藥凈利潤的還有蹊蹺暴增的會務費。
去年,振東制藥銷售收入為34.20億元,較2017年的37.32億元減少了3.12億元,降幅為8.36%。一般情況下,銷售收入下降,銷售費用相應也會減少,但振東制藥不是這樣。
wind數據顯示,A股221家醫藥製造業中,除了長生生物暫停上市外,其餘220家均為正常掛牌交易企業。去年,振東制藥的營業收入排在第五十八位,但其銷售費用卻進位至第三十三位,銷售費率排名為第二十七位。
上述原因在於,去年,振東制藥的銷售費用出現大幅度增長。2017年,其銷售費用為13.53億元,去年達到17.66億元,增長了4.13億元,增幅高達30.59%。
振東制藥稱,公司行銷網路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與全國數千家醫療單位建立了業務關係,形成了“多渠道,多模式”的銷售體系。
營業收入下降為何銷售費用反而大幅增長?會務費等在作祟。
根據年報披露,去年,振東制藥的銷售費用中,職工薪酬為1.52億元,較2017年減少約116萬元。租賃費、水電費、折舊攤銷等4485.40萬元,上年為4968.52萬元,減少483.12萬元。壓減的最大一筆開支為市場運營費,去年為5.64億元,2017年9.13億元,減少了3.49億元。
與上述相反,去年差旅費、業務招待費、廣告費等市場開發費為為1.12億元,較上年增加3122萬元。而增幅最為兇猛的是辦公費、會務費、培訓費、服務費、諮詢費等,去年高達8.50億元,2017年為1.27億元,猛增了7.23億元,增幅高達5.69倍。
昨日下午,一名券商人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無論是列在銷售費用還是管理費用目錄下,辦公費較為固定,不會有大幅增長的可能性。此外,諮詢費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服務費一般會隨著營業收入的增長而作相應變動,廣告費等市場推廣費也會大幅變動。一般而言,醫藥企業中,會務費也有企業將其定為學術推廣費變動較大。
以此看來,振東制藥高達8.50億元的辦公費等費用,極有可能就是會務費,這筆費用佔其銷售費用的48.13%。
會務費為何有如此大幅度增長?這筆高達8.5億元的費用主要用在了何處?昨日下午,長江商報致電振東制藥試圖進行具體了解。遺憾的是,雖然多次致電,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公開資訊顯示,近年來,學士推廣費等因捲入醫藥商業賄賂頻頻被曝光,該領域目前正是嚴打的重要區域。
標的控股股東清倉式套現
振東制藥還存在蹊蹺之處,高溢價收購的康遠制藥曾連續兩年業績未達標,商譽竟然未減值。而在這期間,標的控股股東大肆減持套現。
2015年,在經歷了連續凈利潤下滑之後,振東制藥玩了一把“狠的”,作價26.46億元收購康遠制藥。而在此前,公司也在不斷溢價收購,但規模較小。
公告顯示,康遠制藥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碳酸鈣D3顆粒藥品生産企業,主要産品為碳酸鈣D3片(Ⅱ)和碳酸鈣D3顆粒。
2013年至2015年7月,康遠制藥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68億元、2.64億元2.2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107.66萬元、8225.76萬元、7739.63萬元。
上述交易採取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方式進行,其中現金支付6.29億元。同時,公司配套募資11.98億元。
因為溢價率高達11.24倍,交易對方承諾,2015年至2017年,康遠制藥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5億元、2億元、2.5億元,承諾期內累計凈利潤不低於6億元。
2015年,康遠制藥很爭氣,凈利潤達到1.61億元,超過承諾數1063.03萬元。然而2016年、2017年,凈利潤實現數為1.98億元、2.49億元,差額為206.96萬元、66.24萬元,連續2年未達標。只是因為對賭協議約定,承諾期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6億元,累計方面,實際數比承諾數多789.33萬元。
以累計數靠量,恰好避開了商譽減值問題。收購康遠制藥,振東制藥形成了23.03億元商譽。
康遠制藥的原控股股東為李細海、李勳父子,二人合計持有康遠制藥接近50%股權。並表之後,李勳、李細海分別持有振東制藥11.35%股權、2.66%股權,李細海還擔任公司董事。
從2018年初開始,李勳就開始不間斷減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持股比已經不足3%。今年5月23日、24日,又合計減持了1034萬股,持股比降至不足2%。李細海也進行了兩次減持,持股比降至1.51%。作為一致行動人,李氏父子二人合計持股比不到5%。
根據長江商報記者粗略統計,上述減持,李細海父子累計套現約5.60億元。
李細海父子已經撤退,振東制藥還頂著23億元商譽,風險不小。
令人意外的是,在前期已經套現了1.55億元外,今年3月,控股股東振東集團也披露了減持計劃,未來6個月擬減持6198萬股,佔總股本的6%。以昨日收盤價計算,將套現約3.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振東集團股權質押率高達94.85%,無疑存在平倉風險。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