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的高標準農田裏,集中連片栽種的稻穀即將進入成熟收割期,一派喜人的景象。“這是高標準農田該有的樣子,高標準建設,帶來高産出。”大足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道。
所謂高標準農田,是指田塊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節水高效、農田配套、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持續高産穩産的農田。“十二五”以來,大足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統籌推進“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建設,大力提高農田基礎設施科學化、智慧化、機械化水準,累計投入資金12.54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6.97萬畝。
據悉,為推進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足區農業農村委從規劃、選址到具體建設,每一步均科學謀劃、嚴格實施,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産生最大綜合效益。
科學規劃是前提。在規劃設計方面,堅持與産業佈局結合,優先在東部隆平五彩園區、西部大安現代農業園區、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園區和兩區劃定區域規劃實施;與部門項目結合,通過與水利部門大型灌區建設、交通部門公路建設、規資部門土地整治等項目結合,科學規範確定建設內容;與業主需求結合,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宜機化”為重點推進項目建設。
在修建時,建好道路、溝渠、田塊整治等配套設施是關鍵,以確保能排能灌、宜機宜耕、地力提升。大足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像是下田坡道修建時就很有講究,講究的是“四結合”,即下田方向與田間道、下田位置與田塊邊角、下田坡度與田塊高差、下田安全與分層壓實相結合,以便於農機耕作。
建設是基礎,運用是根本。為利用好高標準農田以産生最大綜合效益,大足區探索形成了五個融合的模式。
與特色産業發展融合。在穩定水稻生産的基礎上,大足區著力打造20萬畝稻+漁生産示範基地和3萬畝稻+油生産示範基地,鼓勵經營主體採取糧經輪作、水旱輪作、立體種養的耕種方式,實現一地多收。
與企業發展融合。先後引進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鯨智農業公司、重慶鼎祥農業公司、祥源藥業、惟德藥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培育一批本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企業生産基地,發展壯大稻田綜合種養産業。
與群眾利益融合。在三驅、鐵山、拾萬等鎮推廣“稻+魚、稻+蝦、稻+藥”等綜合種養模式,實現畝均産值8000元以上,純利潤4000元以上。在回龍、寶興、珠溪等鎮推行“稻+油”“糧+菜”旱地間種套作模式,實現畝均産值3000元以上,純利潤1000元以上。
與改革試點融合。高標準農田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宅基地騰退、第三輪土地承包、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相融合。積極探索土地改造提升後確權不確界、探索水稻種植全程社會化服務、探索壯大集體資産與群眾利益聯接機制,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騰挪空間用於支援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等。
與文旅發展融合。隆重舉辦“天下大足·醉美鄉村”系列節會,賡續農耕文化,讓鄉音不變、鄉愁不減、鄉戀更濃,助力鄉村振興。
據悉,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足區糧食穩産增産形勢良好。2022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94.87萬畝、總産糧食41.2萬噸。(鄧小強/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