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雙向奔赴”共建重點實驗室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5-30 10:04:49 編輯:珍珍

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對成渝地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起到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從過去的“散打”式建設變得更聚焦、更強調協同

■未來建成為實驗室聯合體,實現跨學科、跨區域、跨領域的産學研融通創新

前不久,由重慶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聯合起草的《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作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有望近期正式出臺。

這是對今年2月出臺的《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具體落實,也意味著,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不僅有了“規劃圖”,也有了“施工圖”。

“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29日,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川渝兩地“雙向奔赴”共建重點實驗室,加快集聚創新資源,開展高品質協同創新,將以“1+1>2”之力,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全國創新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前期探索

國內沒有成熟的跨區域實驗室共建模式,也沒有相關經驗可借鑒

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此前早有探索。

早在2012年,重慶市科委(現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聯合批准設立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特色生物重點實驗室),由四川大學、重慶金佛山高等研究院以及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共同組建。

“當時,國內沒有成熟的跨區域實驗室共建模式,也沒有相關經驗可借鑒。”特色生物重點實驗室主任、四川大學教授丁顯平回憶道,作為兩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一次創新探索,該實驗室也成為當時全國首個省際共建重點實驗室。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並上升為國家戰略。川渝兩地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向而行”。

當年4月,川渝兩地科技部門簽署《進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協議》,聚焦增強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著力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共建、資源共用、項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用局面。

此後,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然而,根據現行《重慶市實驗室建設與運作管理辦法》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作管理辦法》,兩地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機制並不相同。川渝要共建重點實驗室,就需要制定出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且雙方協商一致的建設機制。對雙方來説,這需要一段時間“磨合”。

“這事不能等,要動起來。”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6月,2020年度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啟動申報,在原有的學科、企業和區域3個類別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新增川渝共建類別。

“我們發佈的申報通知明確提出,川渝共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要依託川渝兩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該負責人表示,換句話説,實驗室依託單位是在重慶的獨立法人機構,但共建單位必須要有四川的,且雙方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礎。

經過自主申報和多輪評審,2021年5月,重慶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聯合認定了特色食品、中國醬腌菜科技創新、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5個川渝共建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在雙方的積極推動下,這些實驗室主要面向兩地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求,協同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集聚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與團隊,促進科技人才合理流動,對成渝地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起到了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該負責人稱。

磨合調整

從圍繞某一學科開展研究,變為聚焦重點産業發展領域,突出産業應用導向,讓實驗室圍繞産業轉、項目盯著需求幹

經過近兩年的“磨合”,2022年12月,川渝兩地科技部門牽頭完成《意見》的起草工作,經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審議後,於今年2月正式出臺。

根據《意見》,川渝雙方將圍繞智慧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主攻方向,在人工智慧、先進製造、大健康、節能環保和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推動建設一批體現國家使命、産業支撐有力、高端人才匯聚、運作機制靈活的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隨著《管理辦法》的基本落定,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的工作得到進一步細化。

“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反覆磋商,對如何共建作了較大調整。”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的定位上,雙方就磋商了很久。“過去,實驗室的定位是圍繞某一學科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但現在更聚焦制約川渝兩地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領域,突出以産業應用為導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讓實驗室圍繞産業轉、項目盯著需求幹。”

在組織實施上,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過去是由重慶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分別牽頭,現在變為“雙牽頭”,按照“成熟一個、論證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擇優支援研究方向相近、聯動創新鏈各環節或産業鏈上下游的兩省市重點實驗室聯合共建。

在建設領域上,過去沒有作過多限定,只要依託單位和共建單位有合作基礎,有意願共建實驗室,均可進行申報。今後則將聚焦人工智慧、先進製造、大健康、節能環保和現代農業等領域。

在組建方式上,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從過去的由一家在川渝兩地註冊的獨立法人機構牽頭,變為現在的川渝兩地各有一家獨立法人機構牽頭,以“雙牽頭”共建打造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標桿”。

在運作管理上,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新增理事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雙主任”負責制,由川渝兩地的牽頭單位各推薦一名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各項工作。

在支援方式上,不再每年為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提供固定的支援經費,而是根據實驗室建設運作情況,以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等項目支援的方式,向實驗室配置更多創新資源,引導實驗室的依託單位和共建單位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

“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發現,如果説過去共建重點實驗室是自下而上的自發申報,今後將是自上而下的主動設計,從過去的‘散打’式建設變得更聚焦,並且更強調協同。”該負責人表示。

未來發展

建成為實驗室聯合體,充分整合川渝兩地創新鏈、産業鏈資源,實現跨學科、跨區域、跨領域産學研融通創新

根據《意見》,到2025年年底,一批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將掛牌運作,基本建成創新引領、綜合整合、區域協同的科技創新高地和産業支撐高地。

“我們希望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能建成為實驗室聯合體,通過現有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牽頭,充分整合川渝兩地創新鏈各環節、産業鏈上下游的資源,實現跨學科、跨區域、跨領域的産學研融通創新。”四川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這樣的未來願景來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到底建設得好不好,絕不是看發了多少篇論文,以文章論高低,而是看到底出了多少技術、成果和産品,對産業的科研貢獻度如何。

儘管制定了“施工圖”,但實驗室的共建模式、運作機制和管理方式,還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去探索。

為此,《意見》和《管理辦法》也鼓勵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探索建立靈活高效的新型運作機制,建立與實驗室定位、目標和任務相適應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在實驗室建設、運作和管理中簡化程式、減少考核,賦予實驗室在研究方向、科研立項、技術路線、人才引育、成果處置和經費使用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權,讓實驗室真正發揮好作用,在産業中真找到問題、真解決問題。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對此還存在顧慮。有的科研人員表示,川渝兩地單位共建重點實驗室,最終的科研成果權利歸屬、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明確。

“按照目前設計的建設機制,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將共用共用,具體如何實施,我們也將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到今年年底,川渝兩地將在重點産業領域試點運作2—3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探索形成實驗室共建模式、運作機制和管理方式。

“此前在川渝兩地各自的重點實驗室體系下建立的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可按照《管理辦法》再進行申報,經評審論證達到相關條件後,由兩地科技部門聯合認定和掛牌運作。”重慶市科技局該負責人稱。(記者 張亦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