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域聯動 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05 16:45:42 編輯:童浩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水準最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城鎮化區域,是“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區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高水準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抓住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契機,實行五域聯動,通過發展綠色産業經濟、營造綠色和諧環境、弘揚綠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構建綠色宜居城鄉等措施,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發展綠色産業經濟

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加快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周邊的産業結構,有計劃、分步驟地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傳統工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傳統工業向生態化、智慧化、低碳化的生態工業發展方向轉變,有效降低工業耗能,降低工業污染;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範圍內培育能夠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的生態工業,通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工業園區,嚴把準入門檻,吸引技術先進、管理高效的生態企業落戶園區,拓寬迴圈經濟産業鏈,提高生態工業産品的整體附加值。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資源稟賦,著力發展生態漁業,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抓手,創新水産養殖污水處理技術,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漁業的技術體系,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相應的配套技術支撐,保障漁業生産和産品加工的綠色、安全、無公害,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向都市型、生態型、觀光型轉變;通過建設生態漁業特色基地,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發揮産業集群效應,延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漁業産業鏈,提高生態漁業産品附加值,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漁業綜合效益。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完整生態旅遊産業發展規劃,創新生態旅遊保護開發機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開發、監督管理制度,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上科學合理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完善生態旅遊基礎設施、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接待設施,打造精品生態旅遊線路,以綠色産業經濟來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綠色發展提供重要經濟保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産業經濟大跨越發展。

營造綠色和諧環境

營造綠色和諧環境,就是各項生産生活活動開展以不破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平衡為前提,所有與之相關的生産經營活動都必須在環境承載範圍內進行,並且反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建設。經濟的健康發展,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以犧牲環境品質換經濟的發展思路必將被歷史淘汰。營造綠色和諧環境,必須堅定綠色發展的基本原則,將解決損害人類健康、破壞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高度重視人與自然關係,敢於直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項問題,發現一處,解決一處,做到問題零容忍;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體功能分區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建設,探尋低碳、環保、綠色、生態、迴圈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科學高效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資源,有效提升環境整治效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綠色發展構建一道完善的生態安全屏障。認真落實環保督察與十年禁漁工作,對現有的生態保護制度和禁漁制度進行不斷的修訂和完善,在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健康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做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保的檢測和調查,並對即將或者已經開設的相關企業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督促企業、公司和相關部門認真落實生態環保責任,堅決對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來經濟增長的行為説不,切實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空氣品質、土壤品質和水生態品質優良,有效提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污染防控和治理的綜合效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的生産生活、生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營造綠色健康的生態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高品質發展。

弘揚綠色生態文化

文化作為人類的重要傳承,記載和反映了人類的發展歷程,要想直面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挑戰,必須高度重視綠色生態文化建設,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綠色生態文化就是指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它以保護生態為前提,以實現人、社會、自然等三者的和諧共處為核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促使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完美結合,進而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和文化建設都取得長足發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就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營造良好的綠色生態文化氛圍。綠色生態文化作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靈魂,必須貫穿于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方方面面。弘揚綠色生態文化,就是要讓綠色生態文化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風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建立涵蓋體制文化、認識文化、物態文化和生態文化等四個方面的綠色生態文化體系,形成更加科學的決策管理體制,轉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地區的産業結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産業發展,切實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幫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樹立正確的綠色生態文化觀念,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綠色環保的價值理念,養成良好的生産生活習慣,確保綠色生態文化深入人心,加速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綠色低碳消費是指消費者從自身實際的消費需求為出發點,以生態意識為指導,養成的一種不攀比、不浪費的理性消費行為,消費者所有消費行為既符合人們的健康生活習慣,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倡導綠色低碳消費,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從頂層設計抓起,制定完善的綠色低碳消費指引制度,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等多種手段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展綠色低碳供給側改革創造良好條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掀起一場綠色低碳消費浪潮,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低碳産品的科技創新提供重要保障;通過綠色稅制和綠色金融來培育壯大綠色低碳企業,減輕綠色低碳企業生産負擔,降低生産成本,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綠色低碳産品。加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治理”力度,以保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為發展前提,以低碳節約為根本策略,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範圍內廣泛開展綠色低碳治理行動,通過不斷加強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自然生態資源的綠色監管,加大對違背綠色發展理念的污染排放、惡意消費和高耗能生産行為的打擊力度,並嚴格落實相關的激勵考核制度,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範圍建立全覆蓋、多角度的綠色低碳機關機制,引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企業、人民、政府和各單位養成綠色低碳的消費習慣。全面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綠色低碳産品的供給能力,依託現有生産體系,不斷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産業結構,加大綠色低碳産品的研發和創意投入,創新綠色低碳産品生産方式,完善綠色低碳産品的科學認證體系,積極根據市場需求生産低耗能、低污染、生態健康的綠色低碳産品,從消費源頭上滿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對綠色低碳産品的消費需求。加大綠色低碳消費宣傳力度,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即時通訊平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面臨的生態危機“信號”和綠色低碳理念傳遞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並動員全體公職人員帶頭做示範,幫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養成崇尚理性消費、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構建綠色宜居城鄉

綠色宜居城鄉是指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之間形成互幫互助、共同促進的良性關係,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限制,城鎮地區開始反哺鄉村經濟建設,鄉村發展被注入了新活力,共用城市發展福利。構建綠色宜居城鄉,需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自然資源稟賦,充分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産業發展特點,科學制定長遠的綠色宜居城鄉建設規劃,探索綠色宜居城鄉建設路徑,明確實施主體,形成一套符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域特色的綠色宜居城鄉建設發展理念,並引進推廣現代農業和漁業的生産經營模式來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傳統農業和漁業的升級改造,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打造新型城鎮,建設綠色生態區域,讓城鄉居民共用社會發展帶來的便利,實現農轉非居民的平穩過渡。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範圍內有序推廣綠色建築,有序開展與綠色建築相關的技術標準認定,盡可能選擇低碳、節能、環保材料和現代節能環保技術來對需改造建築進行改造升級,並綜合運用到後續的城鄉建設之中,進而為構建生態綠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找到新的突破點。加快落實綠色城鎮建設步伐,探索立體式城市綠色建設方案,科學佈局濕地、綠地、公園,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民的綠色休閒品質,確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城鎮生態更加優美。積極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打造綠色宜居村莊,認真落實農村環境大整治、大綠化行動,通過農村保潔隊伍建設,引進市場化運營機制,配套齊全的污染處理設施和資源迴圈回收機構,對鄉村生産和生活場所進行高效治理,美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人居環境,打造綠色宜居鄉村。

(陳亮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