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建設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100億元未來五年有望實現北上廣高鐵6小時通達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3-07 10:03:38 編輯:珍珍

3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會上獲悉,重慶將加快建設高水準交通強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今年投向交通建設的資金將再創新高——計劃完成投資1100億元,較2022年同比增長約10%。未來五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將突破5000公里,高鐵營業里程接近2000公里。

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年重慶交通完成投資突破1000億元,達到1023.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推動了全市高鐵和高速公路、水運等在建規模實現歷史性突破。今年,我市交通領域計劃完成投資1100億元。其中,鐵路計劃完成投資340億元,高速公路520億元,普通公路130億元,水運39億元,民航67億元,樞紐、郵政及資訊化等4億元。

高鐵

重慶站改造、渝宜高鐵今年開工

高鐵方面,備受市民關注的重慶站(菜園壩火車站)今年將啟動改造,渝宜高鐵也將開工建設,並將加快在建的成渝中線、渝昆等近1000公里高鐵在建項目建設,這意味著重慶“米”字型高鐵網建設提速。

今年內,渝昆高鐵聯絡線、黔江至吉首高鐵可研(可行性研究)有望獲批。我市還將開展重慶至遂寧鐵路、沿江貨運鐵路等項目研究論證,推動渝貴高鐵、蘭渝高鐵、萬黔高鐵、廣忠黔鐵路等項目納入國家“盤子”。

未來五年,我市有望建成5條高鐵:成渝中線高鐵、渝昆高鐵、渝萬高鐵、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成達萬高鐵,可實現北上廣高鐵6小時通達。

同時,我市將建成重慶東站,完成重慶站(菜園壩火車站)改造,鐵路樞紐總體佈局將更加完善。

公路

3條高速公路今年建成通車

高速路方面,今年江津至瀘州北線、銅梁至安岳和巫溪至鎮坪3條高速公路將建成通車。成渝高速將在原有基礎上加寬,渝遂高速銅梁至潼南段也將啟動加寬改造。

今年,我市將新改建農村公路30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安防工程4000公里,讓更多公路通到村民家門口,讓村民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此外,我市將完工普通幹線公路改造300公里。

未來五年,我市將迎來高速通車里程5000公里“里程碑”。這個目標將通過建成投用渝湘復線高速、合川-璧山-江津高速、渝赤敘高速等來實現,“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骨幹網路將加速形成。

航運

渝北洛磧港一期今年開工

航運方面,我市將加快建設完善現代化港口集群,提升航道通行能力,加速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根據規劃,今年我市力爭開工烏江白馬至彭水的航道整治和小江航道涉河橋梁改造提升工程,完成渠江、黛溪河等航道整治。同時,我市將開工建設渝北洛磧港一期,建成果園港大件碼頭。

今年,我市還將推進大宗貨物鐵水聯運和干支直達運輸,探索試點江海直達運輸;加快九龍坡黃磏一期、萬州新田二期、涪陵龍頭二期等貨運港口建設,以及寸灘郵輪母港等客運港口建設。

未來五年,我市將完善長江干支航道體系,建設通江達海水運網,積極推進三峽水運新通道、彭水船閘改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嘉陵江井口生態航運樞紐規劃研究;港口貨物年吞吐能力達到2.4億噸,基本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打造現代化港口集群,完善航運服務體系。

航空

萬州機場T2航廈今年建成

航空方面,我市今年將全力建設江北國際機場T3B航廈及第四跑道,基本建成主體結構工程;建成萬州機場T2航廈,提升其運作保障水準;推進通用航空短途運輸試點。

未來五年,我市將建設“雙樞紐”航空網。建成江北國際機場T3B航廈及第四跑道,有序推進新機場前期工作,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初步形成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20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將加快推動成渝地區交通一體化發展,打造成渝4個“1小時交通圈”,實現成渝雙核高鐵班列運輸郵快件最快6小時寄達。

數讀>>>

2022年重慶交通“成績單”

1000億元

全年完成交通投資突破1000億元,達到1023.9億元,創下歷史之最 1000公里

全線開工成渝中線、渝萬、成達萬、渝西4條高鐵,全市高鐵在建規模近1000公里;鄭渝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全市高鐵營業里程突破1000公里

4000公里

2022年,全市高速公路運營總里程突破4000公里,路網密度保持西部第一,城口結束不通高速的歷史;新改建“四好農村路”4018公里,改造普通幹線公路374公里

29條

中心城區新增調整公交線路81條,新開行省際、同城、小巷和接駁公交29條,公交化列車達到35對

26個

26個交通審批事項實現“跨省通辦”,221個交通事項實現“全渝通辦”,交通運輸信用指數6次全國排名第二

15梯級

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船閘工程建成投用,川渝全線15梯級通航建築物調度實現“一次報閘,全線通過”

16.1%

全市累計完成郵政快遞業務總量近190億元,同比增長16.1%,增速居全國第二

(資料來源:市交通局   記者   楊永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