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梁:“巴岳農莊”春耕忙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3-06 13:24:12 編輯:李柯佑

三月已至,春光正好。在重慶市銅梁區侶俸鎮文曲村,一台載重五噸的多功能施肥機正在整治好的田塊裏來回噴灑有機複合肥。自從這塊農田通過高標準農田整治後,真正達到了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效果。而通過修復土壤層結構,不僅給土地補充了營養,又節省了人力。

image.png

“一個人工勞動力,一天施肥大概在1到2畝左右。但是我們施肥車,滿負荷工作一天大概可以施肥200到300畝,相當於人工的100倍效率。”正在作業的重慶和豐農業科技公司技術員張書華説。

這裡是銅梁區“巴岳農莊”試點建設的一個縮影。“巴岳農莊”不是一個具象的農場、莊園概念,而是按照“基層組織引領、工商資本進村、公司治理賦能、綜合經營增效、整村推進共富”思路,創造性探索打造的鄉村産業振興模式。當地依託村集體經濟組織搭建股權平臺,由村集體、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國有公司、社會資本等根據自身實際,以資源、資産、資金入股,將所有資源要素投入量化作價形成權益,實行公司法人治理,通過發揮國有平臺公司在農業全産業鏈的資源優勢,從而壯大産業,降低發展風險。

中建四局投資發展公司首個以現代農業産業為牽引的鄉村振興“産業+EPC”項目就是“巴岳農莊”的生動實踐。克服丘陵地帶所獨有的種植困難,通過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面實現機械化耕種(即“四改一化”),靈活運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形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産穩産、生態良好、與現代農業生産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銅梁區“巴岳農莊”試點建設項目中,包括了3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目前已完成了其中的2.5萬畝。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按照市場法則,積極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侶俸鎮為例,文曲、保鄉、石河、水龍四個村的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同重慶龍裕城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經營平臺,以“國有平臺+村集體+農戶+社會資本”的模式集中從事農業産業運營,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作用,實現村集體經濟産業建得起、立得住、活得好,讓村民能通過集體經濟組織不斷增加財産性收入。

在侶俸鎮石河村17組,村民小組長孟定英指著連片的田地説,以前因為不少村民外出很多土地閒置了,現在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從群眾手中歸集的土地,被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後,增配了輸水管等設施,提升了地力,完善了配套功能。現在,多臺旋耕機正在蓄水後的田塊裏打漿、整地,為即將開始的春播工作做好準備。

“每個人都拿到了股權證。現在村裏都沒有閒置土地了,希望今年秋天有個好收成。”孟定英説。

據石河村黨支部書記田貴書介紹,和以前只能以土地入股不同,有地成員用土地入股,無地成員可用資金入股,村集體用閒置資産入股。分紅方面,採取“保底分紅+利潤分紅”的方式,在集體經濟産生利益時村集體內部二次分紅。

據了解,2023年,“巴岳農莊”將進一步細化完善試點改革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建設一批産業蓬勃發展、環境生態宜居、農民生活富裕的示範性村莊。(李慧敏/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