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為專業技術人才搭臺鋪路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1-08 10:35:15 編輯:珍珍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骨幹力量。近年來,我市抓深化改革,重培養支援,扶創新創業,補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事業發展成效顯著。

截至目前,全市專業技術人才從2017年的160萬人增加到218萬人,高級和中級職稱佔比達到50%,初步建成了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壯大高層次人才大軍

發揮引領驅動作用

專家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依靠力量。近年來,在市委人才辦的統籌下,我市構建上下銜接、梯次遞進的專家選拔培養制度體系,讓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壯大高層次人才大軍。

“我們向上對接人社部,做好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國家級人才推薦選拔。”該負責人介紹,在市級層面,實施重慶英才計劃,選拔學術技術帶頭人,開展傑出英才獎評選表彰……

這些項目的開展實施,讓重慶實現了科教文衛、工農業生産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全覆蓋,成長通道更加通暢。

高光勇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正高級工程師,也是重慶山外山血液凈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如今,他已從一名普通的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此外,我市還聚焦産業發展培育人才,面向基層需求選派人才,搭建重慶市專家工作室、重慶市專家服務基地等人才平臺,開展重慶市專家服務團等人才活動,為經濟發展、鄉村振興育人才、增智力、添動力。

厚植青春創新力量

深入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

“我願意定居這座魅力十足的城市,成為其中的一分子。”重慶醫科大學博士後范思佳是一名從武漢來到重慶的“渝漂”。

“博士畢業前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思考人生道路的下一站,最後決心定居重慶發展。”范思佳説,在重慶,她能明顯感受到對人才的尊重。

厚植沃土,廣聚英才。近年來,我市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出臺進一步加快博士後事業創新發展“黃金18條”政策,投入博士後專項經費,將博士後日常資助、出站留(來)渝資助由擇優資助調整為“全覆蓋”,建立“站前、站中、站後”全鏈條資助體系,培養週期從“在站期間”拓展到“在渝期間”,暢通了博士後在渝發展通道。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後科研平臺517個,其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3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7個、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44個、博士後創新創業園4個。累計招收博士後6643人,在站3540人。

凝聚留學歸國人才

澎湃創新創業力量

“重慶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有著‘求賢若渴,惜才如金’的社會氛圍,讓人才賓至如歸。”重慶郵電大學青年教師邵羽,是一名雲南籍的博士,曾在國外求學和工作,最後選擇在重慶安家落戶。

“這是一座魅力四射,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正如邵羽所言,重慶聚焦産業發展,不斷提升人才服務效能,為青年人才搭建發展平臺,栽下棲才“梧桐樹”。特別是在項目支援方面,支援青年海歸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為青年人才提供經費資助,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近年來,我市實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支援計劃”,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6000余萬元,資助我市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項目910個。

加快人才自主培養

全面加強繼續教育

今年9月,重慶英才大會首屆卓越工程師大賽在渝啟動,這是全國首個面向工程師群體的大型賽事。

“為深入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我們在今年的英才大會中增加了此項賽事。”該負責人説,通過舉辦賽事活動,希望解決一批難題、落地一批項目、引進一批人才,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和成果轉移轉化,建設一支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問題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聚焦數字技術工程師培養,深入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研究制定支援數字技術工程師創新發展的10條配套措施,計劃每年培養培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領域工程師3000人左右。

同時,我市持續強化全市7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和22個市級繼續教育基地管理,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在14個重點産業領域、9個現代服務業領域,培養培訓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1萬餘人。搭建重慶市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學習平臺,開展培訓400余萬人次。

持續放權鬆綁減負

縱深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沒有發表過論文,重慶豬八戒網路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明躍卻憑藉突出的市場業績,通過特殊人才職稱認定“綠色通道”取得了正高級職稱;

只有中專學歷的永川區何埂鎮衛生院醫生吳修樹,行醫36年,臨近退休時被破格評聘為基層全科副主任醫師,圓了他的“高級職稱夢”……

橫向破除人才職業壁壘,縱向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這場破枷鎖、解難題的自我革命,在重慶越燃越旺,不斷激起人才創新創業的“千層浪”——

《重慶市深化職稱改革的意見》,首先就破除了“評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參評”“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上”等現象。目前,我市已向全部65所高校、8家“三甲”醫院、5家大型企業、3所科研院所下放了高級職稱評審權,向區縣和市級部門下放中級評委會組建核準權,穩步推行用人單位自主評審。

與此同時,不斷健全特殊人才、博士後、留學回國人員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對確有真才實學的可以直接評定高級職稱,累計評定3525人。建立高技能人才與專技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技能人才“以賽代評”職稱認定通道。

為讓量才的“尺子”更科學,我市還制定了向科技創新人才、企業人才、基層人才“三個傾斜”政策。比如,調整職稱外語、電腦考試政策,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

隨著職稱制度中的“堅冰”不斷融化,“不拘一格評人才”的良好氛圍在重慶逐步形成。

“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引了前進方向。”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為專業技術人才搭臺鋪路,抓好專家選拔培養和青年人才引育,深入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和“博匯巴渝·智創未來”專項行動,確保年招收博士後保持在1000名以上並穩步增長。同時,做好卓越工程師招聘、選拔、培養、使用、激勵和服務,大力吸引優秀留學人才積極投身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此外,我市將持續推出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績效工資政策激勵創新舉措,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實施基層教師、農技人員職稱“雙定”制度改革,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人社力量。(黃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