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重慶市璧山區農村,抬眼望去,産業基地四處延,伸蔬菜大棚生機勃勃,新村院落錯落有致……一切都呈現出美麗鄉村的喜人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璧山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不斷擦亮“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金字招牌,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農業“壓倉石”作用進一步凸顯。
推動農業科技現代化
農優産品量質提升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
10月12日,在璧北蔬菜基地核心區,筆者看到,上有噴灌,下有滴灌,信箱大小的智慧監測設備安裝在菜地裏,主要監測蔬菜基地內空氣溫度和濕度、土壤溫度和水分、二氧化碳濃度、光輻射強度等數據,這些數據會通過物聯網傳輸到後臺。
“在可自動控制室內溫度、濕度、灌溉、通風、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的溫室裏,作物産量可成倍提高,品質更是顯著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據初步測算,應用“智慧農業”相關技術後,農業生産成本可下降30%左右,産量增加20%左右,農民勞動強度降低30%。
開展“星創天地”雙創孵化試驗,探索蔬菜産業轉型升級;利用易追溯二維碼、數據監管平臺等推進數字農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璧山區積極探索農業産業發展模式,加快推動農業科技現代化,引導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不斷滿足公眾對優質特色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助力鄉村振興、壯大集體經濟,打造群眾滿意的“菜籃子”“果園子”。據統計,2021年全區蔬菜總産量81.85萬噸,較2012年增長36.7%;2021年全區水果産量16.60萬噸,較2012年增長68.7%;糧食産量保持穩定,年均産量17.06萬噸。
做特做優特色産業
都市農業成型起勢
10月13日,筆者走進大興鎮高橋村禾木千里生態農業科技園,放眼望去,成片的菲油果樹上,一顆顆翠綠的菲油果在微風中輕輕擺動,不時散發著濃郁的果香。“我們因地制宜,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提檔升級,引進新型品種,現在菲油果每畝産量可達2000斤,其市場價一般為每斤100元左右,市場前景可觀。”基地負責人張松介紹,下一步,將對産品進行深加工,推出菲油果花茶、果酒、面膜、膳食餐粉等,把基地打造成高品質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
高橋村菲油果種植基地只是璧山打造特色農業産業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璧山以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為抓手,推動農業生産標準化、農業供給多元化、農業産業融合化。深化“三變”改革、“三權分置”“三社”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推動農業標準化,鼓勵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圍繞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産品,分別建設系列規模化標準化農産品基地。推動農業品牌化,提升璧山兒菜、璧山番茄、璧山葡萄、“清水魚”等農産品品牌知名度。推動農業特色化,培育發展菲油果、金絲皇菊等特色高附加值農産品。
加快城鄉一體結合
人民生活富裕富足
“現在農村的環境真是大變樣,荒地種上各種植物,還修了便民道方便我們觀賞,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10月11日,丁家街道龍安村村民魏澤家在家門口的生態濕地散步時發出感慨。她告訴筆者,生態濕地裏一年四季都能賞花觀景,不僅為村民提供了茶余飯後的休閒去處,還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打卡遊玩。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1.2%,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100%,農村千人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等達100%,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縮小城鄉差距,讓人民生活富裕富足。黨的十八大以來,璧山深入推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能,農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從璧山城區出發,驅車40分鐘,就來到了七塘鎮將軍村。村中一座名為“蓮花穴”的農家院落格外引人注目:十幾棟閒置的老房子,在保留原始建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化設計改造,並引入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大師工作室、圖書館、民宿等文旅業態。
在璧山,像蓮花穴這樣的文化主題院落還有很多。黨的十八大以來,璧山將城市文旅的觸角向鄉村延伸,一方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在保持農村院落風貌的基礎上,把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融入鄉村,激發了鄉村遊新活力。同時,璧山還著力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通過“農業”模式,發展養生養老、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等産業,延伸農業産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李柯佑/中國網新重慶外宣平臺、曾清龍/璧山區融媒體中心;璧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