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業也。近年來,重慶多措並舉提高各品類糧食和重要農作物的生産效率及精細化、科技化的生産水準,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家裏的“米袋子“、“菜籃子”也變得充實而豐富。
在這個與山共生、共存、共發展的農業大市,正是這些守住平凡、鑄就不凡的農本人們,他們任勞任怨、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助力鄉村振興。在我國農産品成本調查工作70週年之際,讓我們走進重慶,領略“山城”農本人別樣的風采。
江津區發展改革委楊奎的“三味工作經”
楊奎是重慶市江津區發展改革委一名平凡的農産品成本調查員,有著十三年的資深農産品成本調查工作經驗,他一直以來恪盡職守、深耕細作,時常以“泥土味、汗水味、香甜味”作為自己的農本“工作經”。
“泥土味”體現在把工作做到田間地頭,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田間地頭種什麼,種子肥料成本是多少,農産品産量價格怎麼樣……”這些農本調查的基礎數據,只有常年地頭間勞作的農民群眾最清楚,位於重慶西南部的江津區,調查點的設置主要分佈在該區10個鎮街,33個農戶中,調查點與點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遠,楊奎始終堅持實地走訪、不厭其煩和農調戶溝通、交流、核對,十年如一日,動態掌握第一手農調數據,由於農産品調查工作面對的是基層農民群眾,需要細心耐心的溝通交流,他也和農調戶之間建立了深深的情義,得知他們有難處,他都會竭盡所能應幫盡幫。在農調戶心裏,他不僅是好幹部,更是好親友、好兄弟,農調戶進城辦事都會順便去看看他,談談心、聊聊家常。楊奎常説,“農民兄弟不容易,我們能幫就幫。”
“汗水味”體現在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素有“火爐之稱”的重慶夏天高溫頻發,異常悶熱但這正是農作物搶收入庫的農忙季節,楊奎作為農本調查員,收集掌握數據從不“等靠要”,主動到田間地頭了解農産品的種植過程、成本數據,不放過每個生産環節的細小成本數據,力求做到成本數據精準。“白天田間地頭搞調查,晚上加班統數據”,這是楊奎開展農調工作的日常,因為工作的關係,楊奎充分發揮崗位優勢,多方收集農業生産資訊,幫助農戶分析成本收益情況,向農戶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及時為他們提供建議和市場資訊,在集中開展調查工作中,進入“三點九戶”邊培訓邊審核,現場對農調戶《農産品生産成本調查登記簿》進行數據初審,認真核實工具材料、固定資産的分攤、人工用工時間計時、農資投入等基礎數據,工作量大、邏輯性強,要及時發現問題、溝通情況、糾正差錯,切實把好數據源頭關,並認真開展數據錄入,反覆比對甄別,防止數據錯漏。集中審核時,主動通過全區、全市數據比對分析和歷年數據動態分析,掌握每一條成本數據情況,分析數據變化原因,認真撰寫農産品生産成本調查分析報告,保質保量按時上報上級部門。
“香甜味”體現在把工作目標落實到農民的“錢袋子”提高農業發展上,農本調查是了解“三農”問題的重要窗口,同時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産業佈局發展和農業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工作開展,為農調戶和廣大農村群眾下一年度種養殖品種的選擇、農資的投入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參考依據,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提高了農民生産積極性。農本調查工作有壓力、有辛苦,但楊奎説,只要我們提供的數據和分析有助於上級決策、讓農調戶和農村群眾增收,那就甜在心坎了,像抹了蜜似的有成就感。十三年的默默堅守演繹著“小崗大愛”的別樣風采。
萬州區甘寧鎮廟溝村李必坤:強村富民帶頭人
重慶市萬州區甘寧鎮廟溝村,有一位老黨員叫李必坤,是甘寧鎮廟溝村支部副書記,現已59歲了,是一名村幹部,也是成本調查工作者,在農業種植方面經驗較為豐富,雖然接觸農本調查工作的時間不長,但在農調過程中能迅速掌握工作內容和農調的要求,兢兢業業、不辭辛苦,一邊熟悉農産品新興種植知識,完成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一邊積極聯繫糧食種植農調戶,互相探討交流經驗,總能及時準確、保質保量的完成青菜頭特色農産品成本調查工作,為萬州區農本調查工作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農本數據。
甘寧鎮地處瀼渡河、楊河溪流域,距萬州主城23公里,轄區內大部分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海拔較低,具有“有效積溫高、早春地溫回升快”的氣候特點,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於是李必坤結合農産品調查工作相關知識,利用平時收集整理的成本收益變化情況,立身本村實際,號召村民發展青菜頭産業,擼起袖子説幹就幹,他首先帶頭種植10余畝青菜頭,並多次邀請重慶市三峽農科院、區農技站專家到村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從10余戶40余畝發展到現在180戶1000余畝的種植規模,年産值150余萬元,帶動全村建卡貧困戶86戶222人年增收4000余元,促進農民增産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李柯佑 圖片由重慶市發改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