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璧山區以決戰之勢保障教育優先發展、高品質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從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璧山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實行“財政預算單列”“弱校傾斜政策”“附加費足額撥付”,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落實到位。全區教育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改善教師待遇、新建學校、校舍加固改造、薄弱學校改造和學校標準化建設,迅速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
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城鄉學校實現了從“外在塑形”到“內在塑魂”的蛻變,城鄉學校形成“一校一品”發展格局,構築起百花齊放的辦學特色。
璧山區河邊小學以書法為特色,“寫好每一筆”為校訓,使一所農村小學一舉成為重慶市的書法名校;金劍小學凝練出“金色文化”,開發出“金靴子”“金嗓子”“金手指”等金色課程,走出在全市具備一定影響的金色教育之路;還有璧山實驗小學的古箏、茶藝課程,禦湖小學的國學課程,北街小學的扎染藝術,來鳳小學的串珠特色,三合小學的剪紙藝術,福祿小學的“結藝”特色,文風小學的“正則繡”,青杠實驗小學的扇藝書畫……校校有特色,校校有風格,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美如畫卷。
璧山教育用“校校得實惠、校校有變化”交出了一張社會認可、老百姓滿意的基本均衡發展的時代答卷,為創建優質均衡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曾清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