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變”改革激發鄉村活力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9-28 09:39:16 編輯:珍珍

國慶臨近,城口縣嵐天鄉100余家“森林人家”為迎接遊客的到來開始忙碌。

近年來,嵐天鄉的“森林人家”每家每年收入少則5萬元,多則可達30萬元,而“森林人家”的成功,主要歸功於當地實施的“三變”改革。

“三變”改革于2017年在我市啟動,嵐天鄉的嵐溪村是首批38個試點村之一。改革中,試點地區推動農業股份公司、股份合作社、産業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實現聯産聯業、聯股聯心,促進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盤活了人、地、錢等資源要素,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截至去年底,全市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累計達到2234個,盤活耕地、林地、“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約270萬畝,閒置農房10570套,帶動372萬農民成為股東。

270萬畝沉睡資源被喚醒

南川區水江鎮山水村海拔600—1400米,距離南川城區30公里。由於多丘陵、大山,良好的生態資源只能“沉睡”。

2020年,當地村民無意間發現了地下河的水資源,便萌生了盤活利用的想法。於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修建了蓄水池和管網。此後,山水村將地下河的水資源賣給當地自來水廠,自來水廠按照約定每月給予集體經濟組織1.5萬元。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摸清家底,全市堅持分類清理資源,摸清“變”的基礎,對林地、耕地、池塘、廢棄學校、廢棄村辦公室、醫院等資産進行了系統摸底。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市不少區縣依託自身資源稟賦,大膽創新,將許多閒置的、無形的資源“變”出了價值。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盤活耕地、林地約270萬畝,閒置農房10570套,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産21.2億元。

財政資金變股金

自2016年起,我市在35個重點農業區縣探索了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此後又結合“三變”改革加以調整和深化。具體來説,對於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承接的農業産業發展財政補助項目,由項目所在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財政補助資金30%—50%持股,其餘直接補助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一般按持股資金5%—10%/年的標準固定分紅,變“一方獨享”為“多方共贏”。

在永川區五間鎮,村民孔德銀原年均收入僅2000余元,通過農業項目財政補助,流轉土地3.7畝給同申元食用菌公司後,該農戶總計年收入超過9000元,實現了增收。

如今,全市已累計實施相關項目8763個,涉及財政資金55.24億元。實施股權化改革項目2067個,涉及財政資金13.26億元,惠及199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45.5萬農戶。

372萬農民變股民

“三變”改革的動力在哪?

重慶抓住“股權”這一核心,向試點村投入各類扶持資金,讓372萬餘名農民股東吃了“定心丸”。

前不久,大足區龍崗街道觀音岩村傳出好消息:政府又將出資支援“老家·觀音岩”提檔升級,大足鑫發集團等3家企業也將投入資金。

“‘三變’改革不僅引來了投資者,普通農民還可入股成為股東。”觀音岩村黨總支書記龍順祿對記者説,“農戶可獲得流轉土地租金,可在自家土地上打工,還可以股東身份獲得分紅,可謂一舉三得。”

最近,脫貧戶艾選文家的20畝李子樹、1棟民房、3畝土地完成了資産評估,將入股“老家·觀音岩”生態觀光農業有限公司。成為股東後,他的租金、務工和分紅綜合收入每年預計不下10萬元。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我市探索多種股份合作經營方式,形成了“三變+特色産業”“三變+鄉村旅遊”“三變+康養休閒”“三變+精準扶貧”等改革發展路子。

如今,通過多種合股聯營模式,農戶實現了土地流轉“獲租金”、資源資産入股“分紅利”、基地務工“掙薪金”、集體收益“分現金”等多渠道增收,同時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截至去年底,全市372萬農民變股民,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收入18億元、村均19.6萬元,其中50.5%的村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29.8%的村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空殼村”基本清零。

接下來,重慶將在擴面深化的基礎上,持續穩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力爭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 (趙偉平 、吳金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