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⑥】中塘向氏武術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07 11:08:01 編輯:李柯佑

image.png
板凳拳。楊敏

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脈,更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髓。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境內神奇的大山深處,有個雙石村,流傳著土家先祖遺留下來的寶貴民族傳統技藝——向氏武術。在向氏族人看來,向氏武術不僅成就了中塘鄉“武術之鄉”的美名,而且向氏一族之所以能在這裡發展壯大,也要歸功於武術的凝聚力。近日,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一村一品”採訪團慕名來到中塘鎮境內的雙石村,一睹向氏武術的風采。

image.png
課間操練習長槍。楊敏

習武先習德千年演繹成標本

雙石村,這裡勤勞質樸的群眾一個個朝氣蓬勃,放眼整個村莊,綠色産業發展帶環繞于大山之中,到處閃現著生機與活力,目光所及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實幹場景和繁忙景象。

“向書記,給大家打套拳嘛。”“是啊,也讓我們長下見識,還沒看過完整的向氏武術呢!”採訪當天下午1點多,在雙石村山頂的茶園裏,應茶農們的要求,該村黨支部書記、向氏武術傳承人向國永就地打起了拳,只見他出拳如行雲流水、剛勁有力、虎步生風,現場掌聲陣陣。

“武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藝,中華武術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消亡,我希望向氏武術能夠發揚光大,能夠經久不息!”當日,向國永一邊舞拳弄棒,一邊暢談自己的夢想。

據相關史料記載,中塘鎮的向氏武術,為晉時武安軍節度衙前兵馬使向宗彥所創,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形成了集刀、槍、锏、棍、錘、鞭、鏢、叉、拳等諸般武術套路為一體的向氏武術,並成為家族文化,世代相傳。

提及向氏武術,向國永仿佛有説不完的話。他説,中塘鎮的向氏一族是在清康熙年間從江西遷到中塘一帶定居的。當時這一帶土司環伺,想要在這裡立足相當不易。但向氏先祖憑藉著習武先習德的祖訓和高超的武藝,得以在這裡立足。向家人不但從不欺負弱小,且路見不平便出頭,因行俠仗義而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向氏武術有刀、槍、锏、棍、錘、鞭、鏢、叉、拳等多套武術項目,每套均有固定招數,堪稱黔江“深山中的十八般武藝”。

image.png
拳術展示。楊敏

友善是魂凝聚家族傳美名

從最初搬過來只有幾十口人,發展到如今全區近7000人口的向氏族人,向氏武術也從曾經傳人差點斷代發展到如今的600多位傳人,可以説向氏一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這得益於向氏武術友善的魂,可以説沒有武術的凝聚力,就沒有如今的家族繁榮。”向國永説。

向氏一族的老宅子坐落在雙石村的大山深處,最熱鬧的時候這裡居住著數十家向氏族人。每當月亮升起,寨子裏的年輕人就聚到院子裏練練拳腳,會武術的長者一邊看著一邊指導他們,也有孩子在旁邊有模有樣地學著。日子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歲月變遷中寨子裏的人們因為有了向氏武術這個先輩傳承下來的共同財産,而有了共鳴,在不知不覺間把彼此當成了家人。

據向國永回憶:“土地放下戶後,每到過年許多族人為了拜父親向幫維為師,他們都會背著肘子、麵條來我家。當時墻壁上肘子挂著上百根,看起來很是壯觀。這些人在我家從初一住到十五,跟著父親學習武術,家裏的農活都是他們幫忙幹。等到他們走的時候,肘子麵條也吃完了。”

回憶起以前住在寨子裏的歲月,向國永很是懷念。他表示:“那時候大家就像一家人,即使鄰里之間在什麼事情上有分歧,前一刻還吵紅了臉,後一刻就會坐下來一起,先把飯吃了再慢慢談。”

“習武先習德!”從習武為了取暖、搶奪到如今強身健體、德潤民風,一部向氏武術的傳承史,就是一部民風蝶變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後,向氏武術“德”“藝”兼具的文化瑰寶也煥發了新的風采,隨著雙石村向氏武術廣場的建立,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想要一探向氏武術流傳千年的奧秘。

image.png
向氏武術之四門棍。楊敏

“非遺”傳承,成就“武術之鄉”美名

千百年來,向氏家族奉承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族規,向氏武術成為了獨家絕活,未能得到較好的傳承。加上現在的人們重視讀書,包括向氏家族的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很少問津武術,讓向氏武術面臨失傳的窘境。

2010年,向氏武術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後,黔江區將向氏武術作為一批民族文化品牌來發掘、傳承和打造,給向氏武術提供了發展的機遇。2011年,向氏武術被確定為當時的中塘鄉中心小學校的一門特長教學課,其傳承人向國珍也被學校聘為校外輔導教師。還把向氏武術定為學生的健身課間操,使這門古老武術得到較好的傳承。據介紹,向氏武術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教學,目前學校已掌握向氏武術“四門拳、四門棍、板凳拳、紅纓槍、向氏武術養身功法”的學生有1800余人。

“從2011年開始,我們不再保守,打破族規,只要品行端正,願意來學的,不分姓氏、不分男女,毫無保留地把家傳絕技傳授給他們。”向國珍説,“在我們看來,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向氏武術不是我們哪一個人的榮譽。它是我們整個家族的榮譽,作為族人我們都有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

向國珍雖然繼承了傳承人的位置,但年近六旬的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勝任。他和弟弟向國榮再三商量後,勸説侄子向開吉放棄在外地的工作,回到黔江開了一個向氏武術培訓班。族裏的人聽説後,每到寒暑假,都會到城裏給向開吉幫忙,傳授孩子們武術。

在向氏族人的多方努力下,目前向氏武術傳人約600人,其中向姓300多人,散居於黔江各地,主要傳人仍為中塘鎮雙石村的向氏族人。

雙石村駐村第一書記王運洪説,修建向氏武術廣場時,村民們自發出讓土地支援建設,説是要讓向氏武術成為雙石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成為鄉風文明、鄉村旅遊的最美風景線,這在過去是很難辦到的。誠然文化振興不僅要完善公共文化陣地,還要以傳承和挖掘向氏武術文化為載體,通過開展學校課間操、體育課、開辦向氏武術培訓班等進行廣泛傳承推廣,並組建專業表演隊,結合鄉村活動陣地,將向氏武術文化引入各園區及重點景區景點,實現文旅互動,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真正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為了將向氏武術發揚光大,向國珍和黔江區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相關領導共同編寫了《中塘向氏武術拳譜》,並把它作為教材進行推廣,由於各級政府以及全社會對向氏武術的重視,向氏武術已經成了當地一張靚麗的名片,並讓中塘鎮成就了“武術之鄉”的美名。(田丹 黃英/文、楊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