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市五屆人大常委會委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軒作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21年,市人大常委會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在新的一年裏,市人大常委會將聚焦哪些重點領域開展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通過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看看市人大常委會2021年的履職答卷和對2022年工作的部署安排,了解市人大代表的展望與期待。
回望2021
數讀工作
97
【報告要點】
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旗幟鮮明講政治,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人大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持續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認真學習貫徹中央人大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常委會黨組作用。一年來,向市委請示報告97次。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張良皓:
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貫穿依法履職各方面全過程,確保人大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人大重大事項、重要工作、重要立法、重要會議等都及時向市委請示報告。注重發揮人大常委會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圍繞市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的部署安排謀劃推進工作,研究把關法規草案,統籌謀劃監督工作,及時聽取各專工委工作彙報,指導區縣人大工作。注重發揮市人大機關各級黨組織和人大代表中廣大黨員的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率先垂范、依法履職,確保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要求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4
【報告要點】
圍繞市委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的部署安排,聚焦“十四五”規劃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4個方面重大任務,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助力“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聽取審議“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報告,定期對政府投資情況實施監督等。
助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修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開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執法檢查等。
助力長江流域綠色發展:開展長江流域保護地方性法規專項清理,作出關於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的決定等。
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人大協同立法的首項成果——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落地,探索流域協同立法,作出關於加強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決定。川渝人大聯動,分別聽取審議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情況報告,分別聽取審議高法院關於切實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報告。組織川渝兩地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聯合開展專題調研,協同推進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開州區委副書記、區長陳道彬:
去年6月,川渝兩地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聯合調研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代表們以強烈的責任擔當積極呼籲、指導幫助示範區建設成勢見效,讓我們十分感佩。
爭取重大政策方面,川渝兩省市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案》,為三地探索推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撐。
爭取重大項目方面,大力支援萬達開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渝西高鐵可研獲批,達開巫襄鐵路、開州至宣漢高速等重大項目納入全市“十四五”規劃。積極助推跳蹬水庫建設,投融資方案獲市政府同意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查。
指導産業協作方面,代表提出了“在電子資訊、新材料、醫藥健康、清潔能源等領域形成産業集群”等建議,有效指導三地延長産業鏈、完善供應鏈,推動産業集群化、融合化、智慧化發展。
22+31
【報告要點】
全年審議通過法規案22件,涉及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31件。
加強經濟發展領域立法:制定社會信用條例,修訂道路運輸管理條例等。
創新社會治理領域立法:制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修訂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等。
強化民生保障領域立法:修正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制定中醫藥條例等。
完善立法工作機制:深化重大立法項目由人大和政府負責人擔任雙組長工作機制,豐富“小切口”立法等形式,出臺地方性法規要求配套的規範性文件制定工作監督辦法。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奉節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向益平:
一年來,市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始終秉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
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從重慶實際出發,順應時代發展,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是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法律真正反映人民意願、保障人民權利。市人大常委會強化了基層立法聯繫點的功能作用,5個市級基層立法聯繫點參與26項立法,被採納建議100余條,不僅推動立法計劃編制、法規草案起草修改、立法普法宣傳工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評估等更“接地氣”,也為立法求得“最大公約數”。
36+7+1+1
【報告要點】
全年聽取審議報告36項,開展執法檢查7項、工作評議1項、專題詢問1項。
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紓困發展、加強全口徑預算審查等。
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對我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專項評議,聽取審議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工作情況報告。
促進民生福祉改善:聽取審議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情況報告,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執法檢查等。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聽取審議市監委關於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情況報告。
深化備案審查工作:開展地方性法規配套規定全面清理,圍繞優化營商環境、行政處罰法修訂等開展專項審查,基本完成全國人大確定的重慶市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數據庫建設。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商奎:
一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將“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人大監督全過程,聚焦經濟高品質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福祉改善等方面,實施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監督更加精準、更加有力、更加高效。比如,對財政工作的監督,將重點監督與日常監督相結合,既聽取審議預算執行、預算調整、稅收政策、國有資産、政府債務等報告或彙報,2021年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專題報告14次;又主動深入財政開展調研監督,2021年僅參與預算公開評審就有100次左右,更有日常通過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實時監測財政資金使用方向和進度,確保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民,有效推動財政更好發揮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今年市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將與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接,將更加全過程、全覆蓋監督財政資金使用和績效管理,監督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12134+49853
【報告要點】
全市共登記公示選民2707萬名,有2321萬名選民參加投票,選民登記率、參選率均高於上屆。依法選舉産生區縣人大代表12134名、鄉鎮人大代表49853名;37個區縣、784個鄉鎮召開了新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繫基層市人大代表272次,市人大代表聯繫群眾2161次,102名市人大代表向原選舉單位述職。
常態化開展代表進家進站履職,四級人大代表累計接待群眾20360人次,收集社情民意4289條。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永川區勝利路街道張家坡社區黨委書記、主任文紹英:
代表的履職水準決定了人大整體工作水準,選出人民滿意的代表,保障好代表履職,至關重要。
張家坡社區建立了人大代表工作室。作為市人大代表,收集的社情民意、意見建議成為我認真履職、寫好建議的基礎。當人大代表就是要為群眾代言、為群眾辦事。下一步,我將繼續密切聯繫群眾,不斷提高代表工作水準,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姿態表現出應有的擔當精神。
展望2022
目標任務
關鍵詞立法
【報告要點】
制定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制定養犬管理條例,制定慈善條例,修訂城市供水節水條例,制定反間諜工作條例,修正大足石刻保護條例。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教授黃文:
要推進高品質立法,不僅要強調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合法性,還應強調立法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要堅持不盲目追求“大而全”,不搞鴻篇巨制,減少“穿靴戴帽”條款,不過多重復上位法的規定等好做法,更注重地方特色、實施效果。同時要加強立法調研,注意利益規避,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防止一些部門借立法之機夾帶私貨,不當延伸自己的權力。
關鍵詞監督
【報告要點】
聽取審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交通強市建設、現代種業工作情況報告。
聽取“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推進情況報告,聽取審議國有資産管理情況綜合報告並開展專題詢問等。
與區縣人大上下聯動聽取審議政府關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情況報告。開展環境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條例、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保障條例執法檢查等。
推動鄉鎮政府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試點工作。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委員鄧茂強:
市人大常委會在今年工作的安排部署中,圍繞全市工作大局,找準切入點、把好審議關,切實增強監督剛性和實效。
一是選準監督議題。就聚焦高品質發展、圍繞推進社會治理等6個方面,緊扣社會關注的交通強市建設、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落地、醫保基金監管等熱點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
二是增強工作合力。綜合運用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執法檢查、專題調研,以及川渝人大協同聯動、市區縣人大上下聯動等多種方式開展監督工作。
三是形成長效機制。持續開展對國有資産管理、環境保護、法治政府建設的監督,落實好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增強人大監督實效的意見,加強對各項監督議題審議意見的跟蹤問效,對問題清單逐項辦理銷號。
關鍵詞 代表
【報告要點】
深化“兩聯一述”和主任接待日活動,規範代表分片區開展調研視察,全面落實“兩次評價”制度,大力開展新任市人大代表、區縣和鄉鎮(街道)人大領導幹部培訓,開展“人大代表履職貢獻獎”評選表彰。
【代表有話説】
市人大代表、江津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鄒雲生:
報告裏關於代表工作的句句表述,詮釋著市人大常委會踐行初心使命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擔當。2022年,在深化已有好做法的基礎上,將開展新任市人大代表培訓和“人大代表履職貢獻獎”評選表彰,這將對發揮代表主體作用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建議構建系統的人大代表培訓體系,以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構建起差異性與互補性有機結合的學習體系,更好地提升代表思想政治素質和履職能力水準。(顏若雯、何春陽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