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區:傾力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地

發佈時間:2021-10-27 13:18:20 來源:璧山宣傳部 責任編輯:何靜怡

“來了就是璧山人。”


一句簡單的話語,成為今日璧山求賢若渴,海納百川最真實的寫照,連續9年實現人口凈流入。


“來了就是璧山人。”


一句簡約而不簡單的話,道出了璧山開放包容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人才浪潮氣象萬千,科技創新生機勃發。


近年來,璧山區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持續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為建設高品質發展樣板區、打造高品質生活示範區提供了強勁的人才智力支撐。


以政策改革


創新釋放人才活力


人才的力量是巨大的,關鍵是要發揮改革的撬動作用,打破思想觀念的束縛和體制機制的障礙,提升人才與區域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釋放和激發人才發展的內生動力。


創新引領關鍵在人才,市出臺17條舉措完善人才“塔尖”“塔基”政策,集聚科學家及其團隊,支援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加快打造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為區縣做好新時期人才工作指明瞭方向。


璧山區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實際,先後制定實施“千人引才計劃”“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行動計劃”等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出臺支援機關企事業單位引才育才用才等政策30余項,


人才“引育用留”的“全鏈條”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頂尖人才必須施以頂格政策。2018年,在光電技術上頗有造詣的蔡明達作為璧山區“一人一策”引進的A類人才來到璧山,加入了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近年來,蔡明達帶領科研團隊不斷通過新技術、新工藝解決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顯示技術“卡脖子”問題,成功開發P0.375全球最小間距Micro LED玻璃直顯屏,被評為“2020年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璧山區第三屆“企業創新型人才”等。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近年來,璧山聚焦“卡脖子”領域,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相繼出臺鼓勵科技創新25條、加快發展研究院經濟實施方案等政策,為比亞迪研究院等出臺“一企一策”,在資金、項目、平臺等方面給予定向支援,延攬了以康佳、弗迪鋰電池、中科曙光等為代表的一批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Micro LED”“刀片電池”“雲巴”等全球領先或首創首發科創成果相繼誕生。


隨著一個個政策藩籬的打破,“科技璧山、創新璧山”的引才聚才效應不斷凸顯,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以引育體系


融通加速人才集聚


人才是推動城市發展的紮實底氣,也是托舉城市能級躍升的關鍵力量。近年來,璧山借助海外人才聯絡站、市政府駐外辦事處以及高校等多元引才要素,構建“1+2+4+N”引才平臺體系,縮短引才物理空間,拓展人才來璧山創新創業渠道,讓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2021年2月,聚焦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城市宣傳、項目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璧山人才飛地在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啟用,實現“人才在成都、貢獻回璧山,項目在成都、轉化在璧山”的引才模式。


去年以來,先後選派8名優秀年輕幹部赴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人才工作聯絡站頂崗鍛鍊,共收集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資訊300余條,成功匹配50余條,引進各類專家人才200余人次。


目前,璧山已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20所“雙一流”高校簽訂《高層次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已有27所“雙一流”高校的220名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在盛夏感知璧山,獲評重慶首批新時代大學生“走進重慶·築夢雙城”實踐基地。


擁有全新場地、大熱IP、爆火嘉賓和繽紛活動的第十三屆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前不久在璧山舉行,活動期間“西漫”與璧山全域文旅及消費活動開展聯動,更多青年人才走進元氣璧山、青春璧山。


除此之外,“科技活動周”“百名博士璧山行”“百名專家璧山行”“重慶·璧山英才大會”等人才品牌活動貫穿全年亮點紛呈,人才工作辨識度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以科創平臺


賦能人才跨越發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當前,璧山正處於重大戰略機遇集中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使璧山戰略地位凸顯、戰略空間拓展、戰略潛能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支撐引領。


“要持續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實現事業用才、政策引才、平臺聚才,使璧山成為優秀人才的嚮往之地、集聚之地、創業之地。”璧山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到。


2019年,65歲的陳錦被璧山的科技創新環境所吸引來到重慶璧山,作為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的帶頭人,開始“二次創業”。


“創新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的陳錦表示,研究院作為科技成果産業化平臺,著力打通科技産業化的“最後一公里”,現已累計孵化企業18家,在孵項目35個,集聚高端科研人才200余名,獲批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創新生態社區是璧山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的試驗田。自社區成立以來,已按“篩選引入、論證評估、組建模擬公司、成立新企業、中試製造、産品推向市場”的流程,調研論證了100多個成果項目,累計訂單超過1億元。


近年來,璧山順應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契機,加快構建“1+3+N”科技創新體系,重點打造科技成果産業化平臺、專業技術平臺、“政産學研”融合平臺等平臺,形成“科研+推廣+迭代+量産”的全生命週期培養模式,著力打造集聚創新要素的平臺隊伍。


截至目前,璧山區已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1265家、高新技術企業239家,建成院士工作站2個、博士後工作站16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先後成立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産業研究院等各類專業技術研究院24家,區內企業與68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在孵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數量190個,全區各類平臺集聚人才的“磁石效應”愈發凸顯,已在光電、新能源等多個重點技術創新領域取得突破。


其中,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聯動半導體上下游産業鏈,匯集行業內頂尖人才300余人,推動形成産業集聚效應。比亞迪“刀片電池”獲評全球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動力研究院計劃年底動工建設,未來將打造規模1000人的科研團隊。


以鏈式服務


涵養良好人才生態


實現人才集聚不僅要在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更體現在禮遇人才上的“超常力度”,璧山區正瞄準人才引進“後半篇”文章,以最大力度的服務讓人才感受最厚重的溫度,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來了就是璧山人。”2020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示範團隊責任人、重慶創新燃料電池技術産業研究院副總經理蒲清平在接受璧山區領導節日慰問時説道。當前,璧山通過完善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制度,實現區領導“一對一”聯繫服務專家人才,協調解決專家問題200余個,定期組織專家參加休假、療養、學術交流“三位一體”活動,堅持做好專家人才的政治引領和關懷服務。


“感謝區委、區政府的組織讓我們有了這麼好的交流機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9年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示範團隊”負責人、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傳動系統研究院院長王海兵參加2021年重慶市“軍民深度融合·産研協同創新”高層次人才沙龍活動時介紹,沙龍活動邀請到了來自全市國防軍工、軍民融合應用、電子通信、智慧製造等領域的80余名專家學者,這樣的人才沙龍在璧山已成常態。


為打通服務人才的“最後一公里”,璧山打造高層次人才“一站式”線上線下服務平臺,累計受理人才服務需求9000余人次。實現人才綠卡“一卡通”,建成和擬建人才公寓13個,籌集人才公寓超過1萬套,建立全區高層次人才資訊庫,入庫人才達2000余名。


愛才敬才社會環境日益濃厚,“近悅遠來”人才生態不斷向好。


千帆匯海闊,風正好揚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璧山將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緊扣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集聚人才、激勵人才、服務人才上下更大功夫,向著“科學家理想家園、創業者圓夢之城”的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地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