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區鰲山村:以文化為基 搭建美麗鄉村“硬實力”

發佈時間:2021-10-25 10:15:57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image.png

村民在農家書屋看書、學習。

10月19日,伴隨著濛濛細雨,筆者一行人沿著蜿蜒的水泥路驅車前行,掠過一座座農家屋舍,來到了廣安區石筍鎮鰲山村。

進入鰲山村,只見色彩豐富的手繪文化墻遍佈整潔的公路兩旁,富有文化氣息的民房錯落有致。黨群服務活動中心的紅旗隨風起舞,為鄉村平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近年來,鰲山村依託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文化活動和産業發展,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不斷提高群眾素養,在穩增收上下功夫。

建強文化陣地

提高群眾素養

當天上午,筆者前往村民劉和炳的家中。見到劉和炳時,他正在距離家不遠處的葡萄大棚裏忙活。“天氣漸漸變冷,葡萄又比較‘嬌氣’,現在這個時期最重要。”只見劉和炳熟練地利用手中的工具,對每株葡萄根部附近的土壤進行淺層翻倒、疏鬆表層土壤。“這種方式叫中耕,通過中耕可以讓土壤更加疏鬆,擁有更好的透氣性,同時中耕可以抑制水分的蒸發,增加微生物的活躍度,給葡萄提高更多的養分。”

別看劉和炳現在説起種植葡萄來頭頭是道,就在前兩年,他還因種植葡萄失敗而煩惱。“以前心血來潮種葡萄,以為栽種在土裏就完事了,後續就隨便管理一下,沒想到第一年種植的葡萄完全沒有收成。”劉和炳回憶道,後來他在查閱相關資料、諮詢農技專家,詳細了解了種葡萄的流程和注意事項,第二年又開始慢慢實踐,種植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他都能自己解決了。

除此之外,劉和炳種植技術的飛速提升,還與村黨群服務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的投入使用有關。該村農家書屋裏藏書眾多,書架、桌椅、板凳配備齊全。由村幹部擔任管理員,圖書採取免費借閱和登記制度,為村民提供貼心、週到的服務。

“書屋裏書很多,不止是種葡萄的書,還有其他種植養殖方面的書,能學到特別多。”劉和炳説,有了這些書籍的助力,他現在在種植養殖方面算得上是“如魚得水”,自己種植的葡萄也從1畝擴大到了近3畝,今年僅葡萄一項收入就有2萬餘元。

有了劉和炳的例子,如今,村裏許多像他一樣從事種養業的村民,碰到些小問題都習慣在書裏尋找答案,書屋成了村民們互相交流和“充電”的課堂,全村看書、愛書的積極性高漲。

豐富文化活動

改變村民生活方式

每天晚上7點,在該村黨群服務活動中心的廣場上,都會準時播放起動聽的歌曲,愛好廣場舞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這裡,開始了富有鄉村韻味的“夜生活”。

“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火一樣熱烈,火一樣奔放……”跟隨動感的節拍,大家站好隊伍,盡情舒展肢體,用歡快的舞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村民何小芳作為領舞人,在教會大家動作之後,還幫著大家把動作做好、做標準。

“以前在縣城看到那麼多人一起跳,感覺挺不錯。如果村裏也能跳廣場舞,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拉近鄰里關係。”何小芳説,於是,她帶頭向村兩委建議,將黨群服務活動中心廣場作為廣場舞基地。

一段時間後,跳廣場舞的村民越來越多。平常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大家都會準時到黨群服務活動中心集合。為了方便聯絡,大家還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學習新舞蹈。

長時間堅持學習廣場舞,何小芳掌握了多種舞蹈動作,她還經常代表村裏進行文藝表演或是外出參賽,活動經驗豐富。聽説村裏要組建一支“山裏紅”鰲山舞蹈隊,何小芳立馬就交上了申請書,如今她已是舞蹈隊的成員。

“村裏經常會搞一些文化活動,來幫助宣傳平安建設、鄉風文明等,只要是這類活動,我們舞蹈隊一定是主力!”何小芳説,以前農村生活單調,只知道早出晚歸忙著幹農活,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慢慢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了,曾經在城市流行的廣場舞也走進農村大眾的視野,成為鄉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至80余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孩童,人每人平均可參與,讓山村的夜晚顯得格外熱鬧動人。小小廣場舞,不僅改變著村民們的生活方式,也傳遞出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參與中跳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跳出新農村的時尚節拍。

開展産業先行

既富腦袋又富口袋

“請在家的村民3點鐘到千畝果園,今天區農業農村局幹部來為大家開展技術培訓。”近日,在黨群服務活動中心,村支部書記蔣世松打開了村村通廣播,將通知事項傳達下去,隨後,又拿出手機往該村的微信群裏發了一條消息,不一會,村民們紛紛回復,表示下午準時到場。

“花謝以後,要立即打一次農藥。”“用雜草做樹盤覆蓋既解決了基地的抗旱問題,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下午3點整,在廣安區石筍鎮鰲山村鰲山寨千畝果園裏,廣安區農業農村局幹部胡濤正在向村民講解桃李春季管理技術要點,並將專門印製的桃子、李子技術規範明白紙發給村民,並逐條進行仔細講解。

“像這樣的培訓,我們每年至少召開2次,有時是理論課,有時是實踐課。”蔣世松介紹道,目的是希望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改變群眾的傳統思想,走科學致富的道路。

依託千畝果園,鰲山村還搞起了“桃花節”。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慕名而來的遊客走進了村子,重慶的、墊江的、廣安的、成都的都有。説到這兒,蔣世松喜上眉梢,“鄉村旅遊,為我們帶來了新的商機。”

鰲山村還將産業道路進行了黑化,並進一步改造産業基地,增加500畝柑橘種植,整個産業基地生機勃勃。

同時,該村還進一步完善了産業發展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戶土地入股按30%分紅,樹苗入股按20%分紅,村集體經濟佔10%,專業合作社佔40%進行分紅。農戶除分紅收入外,還可到産業基地賺取務工收入,全面帶動了群眾致富增收。

“再加上跑道養魚和湖羊産業,可以預見,未來我們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蔣世松説。(廖小兵、任雨薇、周志強、鄧術芳/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