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 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發佈時間:2021-10-15 14:25:30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李柯佑

10月12日召開的全市交通強市建設工作推進會要求,提速構建“米”字型高鐵網、城市軌道交通網、城際鐵路網、市域鐵路網,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路體系,加快推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軌快線)、城市軌道“四網融合”,著力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

重慶,正通過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為何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軌道交通建設是拉動要素流動的必要條件,“建軌道就是建城市”成為各方共識

近年來,許多城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同程度遭遇交通擁堵等問題,重慶也不例外。如何破局?我市科學謀劃,精準施策——

2019年2月,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實施方案》。

2020年5月,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要求,大力推進主城都市區內部各區互聯互通,打造“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

今年2月,《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科學規劃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

今年5月公示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建設現代化的主城都市區,規劃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路體系,建設“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

……

為何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

不少專家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區域發展進入一體化時代,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進而以城市群帶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已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在此背景下,激烈的競爭不在域內城市之間,而是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間——圍繞人才、資金、産業鏈、供應鏈等發展要素展開角逐。

“如果説都市圈的發展核心是要素的流動與優化分配,軌道交通建設就是拉動要素流動的必要條件。”市住房城鄉建委負責人介紹,放眼全球,“建軌道就是建城市”成為各方共識。

比如,日本東京都市圈有個“二八定律”,即佔總里程20%的軌道交通,承載了80%的交通需求。隨著人口不斷涌入,安全、綠色、高效、便捷的軌道交通成為東京、巴黎等知名城市緩解“大城市病”、改變發展格局的共同選擇。

重慶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意義並不局限于城市之間交通的互通、要素的流動。市住房城鄉建委負責人表示,“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帶來的“虹吸效應”,為主城都市區建成全市産業升級引領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高品質生活宜居區提供必要的交通保障,對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體量有多大?

包括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2035年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約6059公里

“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體量有多大?將給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據了解,“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範圍包括中心城區9個區和主城新區12個區(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包含了中部歷史母城、東部生態之城、西部科學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是重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中心,面積2.87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027萬人、經濟總量1.8萬億元(2020年),構成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載體。

市住房城鄉建委負責人介紹,未來我市將強化軌道交通對西部科學城、東部生態城等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域及主城新區重點城市的服務保障,以“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推動璧山、江津、長壽、南川率先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形成主城都市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中心城區功能向外擴散的重要傳接點;有力提升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城市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形成主城都市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中心城區功能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傳遞的戰略支點;有力推進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立足自身優勢加快特色發展,發揮連接城鄉、聯動周邊的橋頭堡作用。

不僅如此,“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還將拓展市民活動半徑,讓每個市民從中受益。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軌道交通規模達到2800公里。到2035年,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約6059公里,通過“四網融合”,實現主城都市區一小時軌道全覆蓋。

據測算,“軌道上的都市區”建成後,中心城區以高頻次大運量城市軌道交通為主,實現軌道站點20分鐘步行範圍內居住人口及就業崗位覆蓋率達到80%,軌道交通佔公共交通比例不低於65%。

四個同城化先行區以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為主,實現人的便捷通勤,與中心城區重要樞紐、節點及周邊城市30分鐘通達,率先融入中心城區。

四個支點城市以高速鐵路、市域(郊)鐵路、幹線貨運等為主,串聯城市和各類園區促進貨物要素高效低成本綠色流通。實現與中心城區重要樞紐及節點45分鐘通達,與周邊城市30分鐘互聯互通,物流30分鐘覆蓋周邊各類園區。

四個橋頭堡城市以高速鐵路、市域(郊)鐵路為主,暢通與中心城區、周邊支點城市以及橋頭堡城市之間聯繫。實現與中心城區重要樞紐及節點1小時通達,與周邊城市30分鐘互聯互通,促進抱團發展,帶動毗鄰地區發展。

對市民而言,中心城區至主城新區的交通出行,將由公路為主轉移至軌道交通出行為主,主城都市區出行軌道平均在途時間不超過40分鐘。此外,通過TOD(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開發形成圍繞軌道站點的“一日生活圈”,使軌道交通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期我市城市軌道交通發展速度怎樣?

力爭9號線二期、江跳線、4號線二期明年通車,將開工27號線等項目

對於“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帶來的福利,許多市民充滿期待。

家住江津區幾江街道的市民董婷喜歡逛觀音橋商圈,但是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到中心城區購物時經常遭遇的“人在囧途”讓她感覺“腦殼痛”。“有時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硬是被堵成兩個多小時。”她感嘆。

明年,隨著市郊鐵路(軌道交通延長線)跳磴至江津線(簡稱江跳線)建成通車,董婷的煩惱將不復存在。作為江津區連接中心城區的一條便捷、快速市郊鐵路,江跳線開通運營後,江津區市民30分鐘便可抵達中心城區。

今年國慶期間,在中心城區讀大學的銅梁市民王韓宇回家時,看見璧銅線銅梁站施工現場車輛穿梭的場景,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璧銅線開通運營後,銅梁到璧山不到半小時,到時可以約中心城區的朋友一起吃火鍋了。”

讓人高興的不僅是江跳線、璧銅線,在“四網融合”背景下,“軌道上的都市區”建設不僅給市民帶來交通出行的“加速度”,也將大幅提升他們的獲得感。

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重慶已擁有基礎骨架。目前,主城都市區建成鐵路幹線覆蓋主城新區12個城市中的11個(銅梁暫未開通鐵路),加上在建的渝昆、渝湘、渝萬高鐵及成渝中線高鐵等,將實現主城都市區城市鐵路全覆蓋;已建成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8條370公里,在建線路13條263公里,中心城區“環+放射型”運營網路已基本形成,通達中心城區各大城市組團,覆蓋機場、高鐵站、綜合樞紐、各大商圈等重要功能節點,1號線“尖璧段”通車實現主城新區軌道交通零的突破。

更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將陸續開工或投用——明年春節前後,9號線一期32公里線路將建成通車;2022年,力爭9號線二期、江跳線、4號線二期共68公里線路建成通車。屆時,我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470公里。

此外,我市還將開工建設27號線、17號線一期和7號線一期工程,實現第四期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進一步支撐城市空間向外拓展。

不僅如此,“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建設,也將成為重慶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的一個重頭戲。重慶將預留相關城軌快線延伸至瀘州、廣安、遂寧等周邊毗鄰城市條件,並支撐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等建設,助推川渝中部崛起,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發展。(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