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交通強市 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發佈時間:2021-10-14 11:06:51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何靜怡


插畫喬宇

訪談嘉賓:

重慶市交通局黨委書記、局長許仁安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常斌

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巴川江

10月12日召開的全市交通強市建設工作推進會強調,全面落實中央交通強國戰略部署,加快建設交通強市,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更好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支撐。

如何推進交通強市建設?10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探討。

重慶市交通局黨委書記、局長許仁安:

著力構建“五張網”打造人民滿意交通

“全市交通強市建設工作推進會的召開,意味著加快建設交通強市已上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標誌著重慶交通進入新階段、開啟新篇章。”重慶市交通局黨委書記、局長許仁安表示。

全市交通系統將牢記交通“先行官”使命,認真履行牽頭抓總、統攬協調職責,細化分解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加強調度協調、強化督導考核,嚴格項目化、清單化、事項化落實。著重圍繞“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這一目標,著力構建“五張網”,加快建設交通強市,加快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市域2小時暢行、北上廣6小時通達目標,打造人民滿意交通。“五張網”具體如下:

鐵路網,做到客貨並重、通達全國——客運重在“提標”,按照“五年全開工、十年全開通”目標,強力推進高鐵建設五年行動方案,加快推進“米字型”高鐵網。貨運重在“增效”,完善出海出境貨運通道體系,打通鐵路貨運網路進園區、進港區“最後一公里”。

公路網,做到串線成網、廣泛覆蓋——加快建設“3環18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補齊南北向通道短板,提升射線高速通行能力,完善對外出口通道,實現“縣縣通高速、毗鄰縣直連”。

水運網,做到通江達海、聯通全球——爭取國家儘快啟動三峽新通道建設,完善樞紐港口集疏運體系,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通過水運網路聯動長江流域城市群發展,共同構建綜合性國際開放大通道。

航空網,做到聯通國內、連結國際——開工建設重慶新機場,建成江北國際機場T3B航廈及第四跑道,完善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佈局,完成萬州、黔江機場改擴建,打造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初見成效。

郵政網,做到普惠城鄉、暢達國際——加快建成普惠城鄉、聯通區域、輻射國際、高效銜接的寄遞基礎網路,形成支撐生産、惠及民生的郵政快遞服務體系。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

精準對接全國交通4極之一定位完善規劃佈局

“加快推進交通強市建設,是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表示,將圍繞內陸開放高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精準對接全國交通4極之一定位,不斷完善全市交通規劃佈局。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科學性,統籌交通與城鄉國土空間協調發展。完成重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構建四向聯通、四式聯運的對外通道,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編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川渝毗鄰地區交通互聯互通規劃,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體系。完成《主城都市區軌道線網規劃》,促進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四網融合”,把主城都市區各區都串起來、聯起來、融起來,形成網路化軌道交通體系,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深入開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綜合交通規劃,提升“一區兩群”互聯互通水準。

二是提高人性化水準,規劃人民滿意交通。著力深化重要窗口地區旅遊交通規劃,構建“快旅慢遊”交通服務體系,提升街區景區品質。深化研究老城區交通更新改造規劃,優化“馬路上的老城區”。完善軌道車站步行接駁規劃,提高軌道站點服務效率,強化重要樞紐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換乘規劃,實現樞紐“零換乘”。優化人行道與車道空間佈局結構,適度加大人行道寬度,提升人行空間品質。

三是珍惜土地空間資源,規劃節約集約型交通。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節約集約利用通道線位資源、岸線資源、土地資源等,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通過優化方案、開展節地評價,嚴控用地規模。繼續用好用活國家建設用地審批權委託試點政策,深化規劃自然資源領域“放管服”改革,促進交通項目順利實施。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常斌:

狠抓軌道交通、城市道路重點項目建設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常斌表示,城市交通關係千家萬戶,聯通生産生活,全市住建系統將緊扣建設交通強市,立足重慶交通建設新發展階段,狠抓軌道交通、城市道路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高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持續推動中心城區交通緩堵促暢,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加快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

軌道交通建設提速。按照“中心加密、兩槽提速、兩翼聯通、週邊輻射”的總體思路,提速實施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著力構建“環射+縱橫”融合的多層次城市軌道網路,加快推動“四網融合”和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讓城市運作更暢通,群眾出行更便利。到2022年,9號線、4號線二期、江跳線等線路建成通車,全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470公里。到2025年,全市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突破1000公里,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構建“1小時通勤圈”。

城市路網運作提質。按照項目建設“能快則快儘量快”的原則,打通穿山跨江瓶頸,優化完善城市路網,持續推進路網更新,加快構建一體化城市路網。到2022年,建成白居寺長江大橋、龍興隧道、南環立交等一批重點項目,提速規劃建設中心城區至長壽、涪陵、永川等主城新區快速通道,盤活既有道路資源,完善城市慢行系統,提升路網運作效率。到2025年,中心城區城市道路通車里程達7000公里,基本形成“6橫7縱1環6聯絡”快速路網結構。

基礎設施管理提效。緊密圍繞“功能佈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公交提能提質、管理挖潛增效”四大板塊,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加快推進中心城區交通緩堵促暢。到2022年,中心城區實施完成62處道路交通堵亂點治理管理類措施,改造完成45處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到2025年,力爭中心城區高峰時段交通擁堵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軌道站與周邊主要區域實現步行20分鐘全覆蓋,車暢其道、人享其行、貨優其流,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強有力支撐。

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巴川江:

切實做好“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文章

“建設交通強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發展實際,著眼當前、面向未來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重慶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兩地’‘兩高’目標的重要支撐。”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巴川江表示。

巴川江説,交通和物流同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均是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産業。建設交通強市,要切實做好“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這篇文章。市政府口岸物流辦將加快建設國際物流和貿易大通道,在推動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新平臺、新模式、營造新環境四個方面發力,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支撐。

一是構建互聯互通、銜接一體的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著重在強通道、強樞紐、強産業上下功夫。

強通道,拓展出海出境大通道。以輻射歐洲、中亞、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等為主要方向,以國際鐵路聯運、江海聯運、鐵海聯運、航空物流等為主要組織方式,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亞歐國際物流通道(中歐班列)、沿江綜合立體通道、國際航空網路通道4條國際物流通道;以輻射內需市場為目標,加強與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陸空聯繫,打造2條陸空物流通道。

強樞紐,提升現代物流樞紐能級,以國家物流樞紐為引領、市級物流園區為支撐、城鄉配送中心為補充,重構全市物流樞紐網路體系。高品質建設集疏運體系,實施鐵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貨站和物流園區等工程,打通連接樞紐的“最後一公里”。

強産業,發展親通道、親樞紐産業。統籌通道樞紐建設和産業佈局,當前尤其是需要加快發展電子資訊産品、生物制藥、醫療器械製造等附加值高、運輸時效強的適航産業,優化航空貨源結構,確保貨運航空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是構建資源共用、協同聯動的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平臺,著力打造三個平臺:“雙迴圈”物流運營組織平臺、國際多式聯運服務平臺、“交通+物流+産業+貿易”一體發展的多業融合平臺。

三是構建創新引領、面向未來的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模式,著力發展供應鏈物流、綠色物流和智慧物流。

四是構建包容寬鬆、法治透明的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環境,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統籌規劃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支援、強化銜接協調。(楊永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