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風情·清涼水田 看黔江區石郞村的美麗蝶變

發佈時間:2021-06-09 15:12:43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image.png


(建設中的鄉村旅遊環線)


‍2011年,渝湘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這條被黔江當地人稱為“扶貧路”的高速通道,使黔江從此被納入全國高速公路網路體系,對黔江人民的脫貧致富産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正是這條高速公路,聯通了黔江山區與外部的世界,成為黔江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大通道。近日,採訪組一行走進武陵山區腹地黔江區水田鄉石郎村,親眼目睹這個流傳著革命烈士商榮德傳奇故事的地方,如何從曾經的窮山溝蝶變為自帶“田園風情”的美麗山村。

紅色記憶永不褪色

時下,石郎村陽光明媚,鳥語花香。一行人走進村裏看到,幢幢錯落有致的民居,示範點周邊生機勃勃的田野,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構成了一幅天然的鄉村美景。在村子半山腰的一棟小洋房前,幾個老人閒來無事又聊起了關於商榮德烈士曾經在這裡英勇就義的故事。

image.png

‍(志願者擦拭烈士墓碑)

“據説,當年商榮德為了掩護隊友撤離,與土匪週旋。彈盡糧絕後,被土匪抓獲。這些土匪太殘暴了,他們用鐵鉤把商榮德的手掌穿透,然後拉著他一路從呼煙埡走到了羅家埡口。在羅家埡口,殘暴的土匪,竟然把鐵絲穿進他的肩胛骨,並把他挂了起來。商榮德還是什麼都不説,最終土匪殘忍地將其殺害……”商榮德死後數年,他的老父親跋山涉水上千里找到他,把他的遺體帶回了山東老家。現在這裡的烈士墓,是當地村民為了紀念他給他立的衣冠冢,墓裏只有一根他生前用過的腰帶。”70多歲的馬文光老人告訴筆者。

從水田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著村道路驅車約10余分鐘,便來到了商榮德烈士墓的所在地羅家埡口,不遠處就是當年他被捕的呼煙埡口,陣陣山風捲起無邊的綠色波濤。烈士墓前堆滿了鮮花,那是當地老百姓自發的紀念他而留下的。

據商榮德烈士紀念碑上的文字記載:商榮德(1925.6-1950.2),山東省東營市油郭鄉東商村人,1949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到黔江後任河口區(今馮家)助理員。1950年2月6日,他帶領工作隊員前往金溪徵糧,途經呼煙埡遭土匪襲擊,最終為掩護隊員離開,被土匪殺害,時年25歲。

“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雖然已經遠去,但那些紅色的記憶從不曾淡去。如今,這裡是我們當地學黨史的主要打卡地。當地人口口相傳,商榮德被他父親接走的那天,村民們自發組織起來為他送行,並在此建立了衣冠冢。”隨行的當地政府工作人員段利明告訴筆者。

公路修到家門口

公路是社會經濟的“血脈”之一,是疏通經濟迴圈的重要環節。為大力推動旅遊産業發展,水田鄉正加大馬力建設便捷的公路網。該公路網以鄰近龍橋社區的高速公路為起點,打造全域旅遊特色線路,讓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大水大山,變成帶動百姓致富的綠水青山。

“像我們這樣的邊遠地區,能通上高速路,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別説吃上高速路帶來的福利。”不少老水田人感觸頗深,“渝湘高速雖然只是從我們鄉龍橋社區的高家莊一帶穿山而過,但由此帶來的發展是難以預估的。現在,那裏不僅正在修包茂高速和黔恩高速路的互通立交,石郎村的鄉村旅遊環線也在這附近開建,相信以後咱老百姓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image.png

(四通八達的産業路)

筆者在水田鄉大塘村1組看到,數輛挖掘機同時作業,馬達轟鳴,機械長臂正不停地開挖,往裏削下山坡土。數輛土方車來回穿梭,運載土方,整個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部分路段已經從原來的3.5米擴寬到7米。

“這條路長約22公里,不僅聯通了水田鄉的石郎村、大塘村、水田社區、龍橋社區等4個村莊,還連接了馮家街道的寨子社區以及濯水鎮的濯水社區,將來再到石郎村旅遊觀光,可以直接從龍橋社區旁邊開車上來,比往水田街上走近多了。”水田鄉黨委書記喻剛介紹,這條公路完工以後,將帶動沿線鄉村旅遊業的大力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又一大助力點。

筆者在村裏看到,此前硬化的村道公路四通八達,連接著每個村落。村民的院壩、入戶路基本實現硬化,周圍環境較為乾淨整潔清爽。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烤煙等産業發展得也十分喜人。人在其中仿佛置身於花園之中,頓覺心曠神怡。

鄉村振興正當時

現如今,石郎村産業遍地開花、百花齊放,成為增加集體收入、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路徑。過去的市級貧困村石郎村,如今已經成為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三變”改革示範村、鄉村旅遊示範村。

image.png

(紅豆杉産業園)

筆者在石郎村的紅豆杉文化園裏看到,漫山遍野的百合苗和紅豆杉相互映襯,在陽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村民們正在給百合苗打驅蟲藥,田野裏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據了解,石郎村在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同時,主要以烤煙、蔬菜、藥材等特色種養殖和勞務輸出業為主。7組村民張朝舉致力於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在200余畝脆紅李基地裏套種辣椒苗,帶動幾十位石郎村民增收致富。

石郎村村民張朝峰,自從在基地裏務工以來,每個月能收入1600元左右,一年收入近兩萬元,這筆錢讓他的日子變得寬裕起來。“我們閒置的土地,不僅派上了用場能獲得分紅,年老了還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這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呢。”張朝峰説。

目前,水田鄉正全力推進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石郎村的特色産業發展,已推動全鄉建成4000畝脆紅李基地、2500畝蠶桑基地、1200畝食用菌基地、1000畝藍莓花卉苗圃基地、3500畝蔬菜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産業格局,推行桑菌套作、果蔬間作、菌菜輪作等模式,建成5000畝畝産萬元立體農業示範基地。

該鄉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們將以“田園風情·清涼水田”為目標,建設“紅豆杉+脆紅李”小鎮;打造城鄉融合型鄉村振興和鄉村旅遊示範鄉,堅持示範帶動,把特色産業發展與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果有機結合,促進農業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建設美麗新水田。  (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