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傳承剪紙藝術從娃娃抓起

發佈時間:2021-06-09 15:12:43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一把剪刀,一張彩紙,讓崖壁上的石刻造像躍然紙上。

上游小學以重慶大足剪紙為載體,結合地域文化資源,引導孩子掌握剪紙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展現自身的個性和特長。

image.png

挖掘本土民俗文化

“這幅剪紙畫惟妙惟肖,突出了北山二佛身背白塔主題,畫面美觀、大方。”這幅由上游小學選送、劉范春老師創作的《二佛背塔》,在大足美術館舉行的美術作品展覽中獲獎,受到評委們的高度稱讚。

《二佛背塔》作品獲得觀眾及評委好評,絕非偶然。

始建於1937年的上游小學,距大足城區3公里,位於棠香街道和平新村。現有學生230余人,教職工21人。

“我們學校不僅有海棠園的美麗風光,還有精湛的石刻藝人、剪紙藝人等人文資源。”上游小學校長鄧佳國説,“如何汲取地方文化精髓,挖掘本土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打造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特色文化校園,成為了我們的思考。”

為此,學校緊緊抓住鄉土特色,挖掘鄉土文化,開設地方課程。深入挖掘惜字閣村的惜字爐和惜字閣等文化特色,以及老上游村的歷史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校園文化,提煉出“惜字崇文力爭上游”的文化精髓。

image.png

剪紙藝術進校園

“通過剪紙藝術進校園,大力開發鄉土教材,用身邊的事例教育人,用身邊的故事感化人,讓傳統文化潤澤了孩子們的心田,也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升。”鄧佳國説。

2017年3月,學校與大足區剪紙藝術協會達成合作共識,把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足剪紙作為特色項目引入學校的藝術學習,成立了“剪紙工作坊”。

當年9月,學校千方百計籌措經費,建立了傳統文化教育專項資金,配備刻刀、刻盤、紙張等所需工具,並專設剪紙工作室作為師生剪紙的活動場所。另外籌資用於教師培訓、補充工具及作品製作、展出費用等。同時將剪紙作為學校藝術特色,在一至六年級普及剪紙技藝。

同時,特邀大足區剪紙藝術學會會長劉曉白和大足區教師進修校美術教研員朱凱多次到校為全體教師做專題講座,進行現場指導;聘請惜字閣村的民間剪紙藝人代廷仲為學校剪紙校外輔導員,開設剪紙課堂,積累素材編寫剪紙教材。

學校組建了一支以美術教師劉范春為主的剪紙教學團隊,編撰了適合學生學習的校本教材。還將剪紙納入校本課程,配備專業教師面向一至六年級學生開展剪紙藝術課,傳授剪紙知識和剪刻技法。

幾年來,剪紙藝術在上游小學師生的心中紮下了根。劉范春為此深有感觸,“剪紙課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剪紙的藝術魅力,還激發了學生們不斷學習和傳承大足本土民俗文化的興趣。”

今年3月,學校利用剪紙特色課程,按照“基礎+特色”的方式,為全校學生開展課後服務,解決家長的後顧之憂。學校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的優勢,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組織專職美術教師和部分區剪紙協會會員的教師參與輔導,對全校各班級的所有孩子每週定時定點開展剪紙指導、練習,提升了孩子們剪紙技藝,提高了審美、愛美、創造美的熱情。家長們紛紛表示,“孩子們過去放學回家後無人照看,現在好了,既有老師親自輔導作業,還能學習一門特色藝術。”

大足剪紙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課堂,不僅是傳承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這門文化裏還涉及知識、技能、思維、創新、審美等多方面。孩子們從剪紙中可以收穫更多課本外的東西,並從中激發學習積極性,促使自身全面發展。

如今,大足石刻、大足地方建築及校園生活,成為師生剪紙創作的源泉。上游小學的師生們《二佛背塔》《戲曲進校園》《啟迪》《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等精美作品,也成為了校園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多年來,該校還打造了一批具有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知識、傳統文化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還培養了多名優秀學生。師生們的100余件作品連續三年參加市、區內多部門組織的剪紙和兒童畫作品展,其中50余件作品獲獎。學生郭媛、代晨雨等學生作品在市、區級各類比賽中也多次獲獎。學校“剪紙藝術工作坊”獲得區級二等獎,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基地”“區級文明校園”、首批“語言文字達標學校”等。

“今後,將帶領學生更多地了解大足石刻、大足五金等地域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師生傳承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鄧佳國高興地表示。(譚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