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發3“令” 守護一江春水

發佈時間:2021-06-09 13:08:28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何靜怡


重慶加大力度治水。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合川呈現出“一江碧水”美景。(資料圖片)(合川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6月7日,奉節縣鶴峰鄉,藍天白雲下,碧綠的新民河河水緩緩流淌。兩岸青山如黛,水面碧水藏幽。

新民河是長江二級支流。重慶全面實施河長制以前,新民河畔被多個採砂企業“佔據”,他們在枯水期濫挖河道、瘋狂採砂,美麗的新民河滿目瘡痍。

自重慶全面實施河長制以來,當地重拳整治非法採砂,關停沿線採砂企業。3年過去了,新民河正恢復水清岸美的原貌。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肩負著維護長江上游地區河庫健康的重大使命。近年來,重慶以河長制改革為統攬,全力打造完善河長制組織體系,深入實施“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河長制正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轉變。

集全社會之力治水

實現“一河(庫)一長”全覆蓋

今年5月6日,市級第3號總河長令正式發佈,一場以提升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率和處理達標率為目標的專項行動在全市展開。

這是自2019年以來,我市第3次發佈總河長令。

如何集全社會之力,解決當前河庫存在的突出問題?2019年,我市發佈第1號總河長令,針對當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畜禽養殖污染三大污染源通過偷排、直排、亂排進入河庫較為突出的情況進行集中整治。當年,全市水環境品質大幅度改善,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達到三類以上比例為97.6%,高於年度目標7.1個百分點。

2020年,我市再發第2號總河長令,下達了關於在全市開展污水亂排、岸線亂佔、河道亂建“三亂”整治專項行動的任務書,從2019年的聚焦“水裏”轉變為“水岸同治”,一批“老大難”水岸問題得以解決。2020年,全市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100%,優於國家考核目標4.8個百分點,較2016年提高11.9個百分點。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為優,河道亂佔亂建現象得到全面遏制,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80%以上,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明顯。

在此基礎上,今年我市再發第3號總河長令,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全面強化河長制,滿足新時期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要,把每一條河流都建設成為幸福河。3年發3“令”,不但彰顯了我市強力推進全社會合力攻堅,打好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也構建了我市通過水岸同治、標本兼治來提升水環境,建設幸福河的“治水”新格局。

市河長辦副主任任麗娟介紹,自我市全面實施河長制以來,在全國率先推行落實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雙總河長”制,全面建立市、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河長體系,全市所有河流(含水庫)分級分段設河長1.75萬餘名,實現了“一河(庫)一長”全覆蓋。

不僅如此,我市還在全國率先由市委、市政府制定印發《重慶市河長制工作規定》,為全面推行河長制提供了保障。2020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重慶市河長制條例》,在全國率先以地方性法規形式對河長制專門立法,推動河長制工作從制度化運作向法治化保障提升,有效地強化了河長履職盡責。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全市各級河長累計巡河212萬餘人次,協調解決問題5.1萬餘個。

擴大跨界治水“朋友圈”

川渝聯合治河獲評“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6月6日,潼南區崇龕鎮姚市河,水流清澈,一艘清漂船從河面劃過。

崇龕鎮位於川渝交界處,轄區內瓊江、龍臺河(瓊江支流)、姚市河(瓊江支流)都發源於四川,流經崇龕,最終匯入嘉陵江。

河流有上下游、左右岸,河庫管理保護涉及不同區域和行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跨省河流,普遍存在上下游污染治理步調不一、左右岸治污責任推諉,幹流水質好、支流水質差等問題。

從2017年起,崇龕鎮和上游四川大安、姚市建起跨界治水“朋友圈”,上下游攜手治河。到2020年,川渝9個鄉鎮都相繼加入這個治水“朋友圈”,上下游合力治水,3條河流水質持續好轉。

建起“朋友圈”的不只是崇龕。任麗娟介紹,重慶江河縱橫,水系密布,不少河流與其他省市跨界,特別是四川和重慶,境內跨界河流有長江幹流及嘉陵江、渠江、涪江等重要長江支流,境內幹流長度佔整個長江幹流長度的39.37%,流域面積佔整個長江流域面積的30.78%。

2020年,川渝兩地打破區域壁壘,成立了全國首個跨省市的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在強化河流聯合治理、夯實河湖管理保護基礎工作等10個方面加強合作,聯合開展專項整治。截至目前,已整治81條跨界河流“三排”、河道“四亂”問題400多個,兩地市區縣各級水利部門簽署合作協議93個,積極推進川渝跨界聯防聯控,取得了積極成效。2020年,“川渝打造跨省河流聯防聯控聯治合作”被評為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任麗娟介紹,目前,重慶正與貴州、湖北、湖南等省毗鄰地區實施“跨界合作”,通過建立落實左右岸、上下游聯動機制,發揮河長統籌協調作用,強化河流共治共管,跨界治水“朋友圈”進一步擴大。

創新“河長+”模式

2.3萬餘名民間河長參與一線巡河護河

今年3月1日,在《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之際,重慶市人民檢察院和重慶市河長辦公室簽署《全面推行“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的意見》,在重慶全面推行“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雙方通過建立健全資訊共用、線索雙向移送、聯合巡查等7項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河長、檢察長各自職能優勢,形成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的合力。

這是我市創新實施“河長+”模式,變“一元化治理”為“全社會參與”,激發全社會愛河護河意識的一個縮影。

河流管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從河長制實現“河長治”,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力量,發揮各級各部門的作用,把群眾從旁觀者變成水環境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

為推動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我市設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河庫警長1000余名,常態化開展巡查和聯合執法,圍繞落實第1號、第2號市級總河長令,已偵辦刑事案件90余起,查辦非法捕撈等案件1340件,破獲了一批畜禽養殖場非法排放等典型污染環境案件,確保了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落地落實。

自“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全面建立以來,我市各區縣紛紛設立區縣檢察院派駐河長辦公室檢察聯絡室,派駐檢察官,移送案件線索,強化檢察監督,推動解決難點問題,通過開展“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立案1594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412件,有效整改意見396件,提起公訴案件82件。

此外,我市各級政府還通過“河長+民間河長”,“河長+社會監督員”等方式,激發全民愛河護河意識。目前,我市已有2.3萬餘名民間河長參與一線巡河護河;473名人大代表擔任河流督導長、監督員,督導河長制落地落實;政協委員聚焦市級總河長令開展“委員明查暗訪監督性調研視察活動”,發現並移交問題線索1320個,並通過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提出加大河流綜合整治力度等意見建議140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