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湖“魚菜共生” 科技與農業碰撞出的現代農場

發佈時間:2024-03-21 來源:中國網商務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沈曄

當農業遇上科技,變革正悄然進行。在蘇州吳江汾湖高新區元蕩村,有個知然村·醴饗田,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題,一二三産業相結合的時尚農創中心。高標準科技大棚,圍繞“魚菜共生”系統,進行綠色低碳開卷農業産品的科普、展示及體驗。這是汾湖高新區與藍城集團共同組建的蘇州藍城文旅有限公司引進的現代化農業項目,去年投入運營使用,今年開始逐步走上正軌。成為當地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佈局的一個縮影。

複合耕作 互利共生

“所謂魚菜共生項目,主要體現在這個‘共生’上,魚和菜共用一個水體。養魚産生的糞便,通過設備進入到集污池內,並在集污池內投放各種菌類,將大顆粒糞便分解成小顆粒,通過水裏管道迴圈,通往另一個蔬菜區,作為養料供蔬菜生長,蔬菜生長吸收了這些物質,無形中對水體進行了二次凈化,這時的水質變得相當乾淨,再迴圈到魚池裏養魚。”蘇州藍城文旅有限公司農業部經理張蘇瑜頭頭是道地介紹著。

據了解,醴饗田板塊位於汾湖鍾家蕩南側,以“數字農業”“科技農業”“六農體驗”為主題,充分體現農業高科技和農業六次産業融合的精髓。項目圍繞以色列引入的魚菜共生系統,進行綠色低碳科技農業産業的科普、展示及體驗。這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把水産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進行了整合,最終達到科學的互利共生,實現了“養魚少換水而水質穩定,種菜少施肥而正常成長”的小型生態共生系統。

“共生”迴圈經濟前景廣闊

走進這個佔地約20畝高標準科技大棚,一個個偌大的池子分外醒目,水池上魚兒時不時雀躍地跳出水面,迸發出活力與生機。鱸魚養殖是蘇州地區的特色農業産業,因此這裡主要以加州鱸魚為主。總共20個養魚池,一個池子40立方的水體,每個池子設計的養殖量為2000-3000尾。正常養殖週期為6-8個月。一條魚的養殖標準為1.2-1.5斤,根據測算,一個池子一個生長週期大約能産大約1.5噸魚的産量,年産量2-3噸。正常情況下,一個40立方水體的養殖區域,相當一畝地的收益。是傳統養殖單位面積産量的20倍左右。

這種高密度養殖,大大提高了魚的産量。同時也提高了蔬菜的産量與品質。通常露地生長的蔬菜,一年最多4-5茬的産量。土地生長受自然條件限制,如果不停地去“使喚”它,久而久之,就會産生土壤板結、鹽鹼化等問題。因此,露地種植的蔬菜生長到一定程度會不同程度地纖維化,口感變得很柴。而魚菜共生大棚種植的蔬菜,通過水培模式迴圈種植,可以源源不斷地吸收由魚類糞便發酵産生的有機肥,正因為養料、水分供應充足,水培蔬菜口感也比普通蔬菜更脆,即使長老了,依然水嫩。産量可達6-8茬,甚至10茬。工作人員隨手從種植槽中取出一棵水培蔬菜,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根系的生長。“魚菜共生共用水體,種植的菜無需打農藥,純凈無污染。可直接食用。”

高産量帶來高收益,可複製可推廣,一般農戶都能效倣。同時,還可帶動當地就業,當地不少村民已參與到蔬菜採摘種植和養護管理以及魚的投喂等工作。藍城文旅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發展時代紅利,打通市場與生産環節,將農戶、公司與市場緊密相連,搭建農産品線上交易平臺,讓市場直接參與到生産,精準銷售,並且引進電商直播帶貨公司,和網路直播團隊合作,將公司産品通過現場直播,讓客戶身臨其境感受産品,銷售産品。魚菜共生的經營模式已構建出當地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體系。

現代農業從農場走進課堂

在這個魚菜共生的種植大棚,有個小實驗室。實驗室裏配備了顯微鏡等器材,用於觀察分析判斷魚病蟲害的具體種類,然後對症用一些物理性的藥物進行干預治療。同時,這裡也是一個教學課堂。基地和當地的莘塔小學合作,邀請學校裏的學生過來參觀研學,通過顯微鏡,觀察顯微玻片裏的世界,辨別蟲害種類及特徵;通過簡易水培裝置,了解水培蔬菜的基本種植原理,好比一堂別開生面的生物課。在元蕩村,每週六和寒暑假有專門為學生開設的“黿蕩假日學校”,魚菜共生基地的工作人員還會走進課堂,為學生講授農業知識,讓孩子們對新型現代化農業有了初步的認識。

“通過寓教于樂,聯闔家、校、社做一些研學活動,讓孩子們親近自然,了解植物是如何生長的,水培菜和傳統模式種植的菜有何不同,接觸和了解高科技農業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種種好處,也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元蕩村黨委副書記吳香香表示,將課堂知識和社區田地間的農業科技相結合,通過教育部門、社區和基層一線之間的銜接,形成有效互動,讓現代化農業高品質發展在這裡落地生根,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圖片由汾湖黨政辦提供)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