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實現“突圍” 教育必須擔大梁

發佈時間:2019-05-30 來源:中國網 作者:戚易斌 責任編輯:常玉

日前,中央電視臺播放了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接受《面對面》專訪的內容。在美國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的背景下,任正非沒有糾結于企業遭遇的霸淩和圍堵,而是再次強調了對教育問題的重視。任正非表示,近期不斷升級的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根本問題還是教育水準。

在此次“斷供”風波中,華為之所以能處變不驚、淡定從容,在於其雄厚的創新實力,把核心技術和發展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裏。對於企業來説,創新能力是命根子,而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它是影響經濟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今天的時代特徵就是,誰在自主創新方面具有優勢,誰就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的根本在創新型人才。創新驅動就是人才驅動,而教育則是創新人力培養的主要機制。因此,一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教育體系,尤其是教育品質。這也是為什麼面對美國的科技遏制,任正非反覆強調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發展迅速,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教育公平和品質明顯提升,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我國的創新能力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建設上存在差距。

所以,新時代我國的教育改革應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在教學觀念、內容、方法和目標上不斷改革創新,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

在人才培養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開展啟髮式、探究式教學,將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置於教學活動中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性。同時還要探索有利於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特長髮展。

以創新激發教育活力,從應試教育突圍才能真正破題。“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不能只淪為口號,也不是一味“減負”,而是要做到有“增”有“減”。一方面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逐步引導學生從繁重的培優、補習、培訓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還需適當“增負”,例如為本科教育淘汰“水課”,增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等。

此外,新一代數字技術正在整個教育領域快速滲透,對傳統教育教學形態産生重塑、甚至顛覆性的影響。為此,必須加快推動新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資訊化進程,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和多樣化,增強學生應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所必需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歸根結底,經濟的競爭最終是創新的競爭,創新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最終是教育的競爭。更好的教育,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為經濟轉型、科技創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撐。這決定了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部署,須臾不可動搖。正如任正非所説,把教育做好,國家才有未來。(中國網評論員戚易斌)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