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汽車製造商陸續公佈了2016年上半年全球銷量數據,大眾在華銷量回暖,助推全球銷量勝過豐田汽車、通用汽車。豐田再次重蹈2015年上半年覆轍,鋼鐵廠爆炸及日本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産能及出口量。
大眾汽車:在華銷量回暖
2016年6月份,大眾汽車集團向終端消費者交付了883,400輛汽車,對比去年同期的840,400輛同比增長5.1%。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全球累計交付量為5,116,800輛,較去年同期的5,039,300輛同比增長1.5%。
由於美國是大眾“尾氣門”影響最嚴重的市場,自去年9月份違規柴油車作弊事件曝光後,大眾汽車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加上醜聞曝光後,美國環保署對大眾實施停售制裁,該集團尚未獲得美國當局頒發的銷售批准申請,因此暫時仍無法在美國出售旗下新款柴油車。6月份大眾汽車在美銷量同比下滑了11.7%,多於該國前幾個月個位數的跌幅。
中國作為大眾集團的最大單一市場,銷量基數大,其增幅對該集團的復蘇作用極大,6月份在華銷量增幅達兩位數,同比攀升18.7%,達到299,800輛,貢獻了其33.9%的全球銷量;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6.8%至1,862,100輛,佔據其36.4%的份額。中國再次成為大眾集團在全球銷量上同豐田叫板的關鍵。
在其他市場中,歐洲銷量的穩定增長是大眾汽車的銷量來源之一。6月份歐洲銷量為399,200輛,同比增長4.4%;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195,700輛,同比增長3.8%;在德國本土市場,大眾汽車銷量同比提升了3.9%至127,400輛,上半年同比增長了2.5%至685,100輛。
豐田汽車:上半年多事之秋 全球銷量微跌0.6%
根據豐田汽車7月28日公佈的最新數據,2016年上半年其全球新車零售銷量為4,992,000輛,對比2015年上半年創下的5,022,000輛紀錄,同比微跌0.6%。
2015年上半年,雖然三巨頭集體下跌,但大眾卻以較低的降幅超過豐田奪冠,從506.6萬輛同比微跌0.5%至504.1萬輛;豐田從5,079,000輛同比下跌1.5%至5,022,000輛;通用從492.2萬輛同比微跌1.2%至486.1萬輛。
然而,2015年全年,豐田汽車以10,151,000輛的銷量連續第四次在汽車銷量排行榜上奪得車企冠軍頭銜。而大眾因“尾氣門”曝光銷量下跌2.0%至9,930,600輛,跌落“千萬輛俱樂部”,也失去了上半年一度領先豐田的優勢。
今年上半年對豐田來説是一個多事之秋,這也是該集團再次重蹈覆轍,落後於大眾的一個原因。2月份,豐田旗下愛知制鐵公司一座鋼鐵廠發生爆炸事故,致使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零部件供應受阻,而宣佈了第一次停産。4月,日本熊本縣發生了2011年3月以來的最嚴重地震,豐田因此損失80,000輛車輛的産能。5月,愛德克斯制動組件供應商位於日本愛知縣的一家工廠5月30日發生爆炸,豐田旗下三座組裝廠受此影響,三度停産。
從産量層面而言,豐田2016年上半年全球生産新車5,033,117輛,較2014年同比微增0.4%,其中日本本土産量同比下滑了3.1%至1,963,568輛,不到2015年年底預期的2016全年的4,135,000輛一半的目標;海外市場産量同比增長了2.7%至3,069,549。
三次停産對出口車業務帶來了一定影響,今年上半年從日本向海外市場的出口量同比下跌了4.9%至845,401輛。
從豐田旗下三個業務部的海外銷量看,豐田業務部和日野業務部均下滑,僅大發業務部同比增長:豐田業務部去年銷量同比微跌0.6%至3,726,000輛,大發業務部同比下跌5.0%至90,000輛,日野業務部同比微增0.5%至53,000輛。豐田汽車海外總銷量同比微跌0.7%至3,868,000輛。
通用汽車:增速慢于大眾 在華銷量摘銀
2016年上半年,通用汽車全球零售銷量為4,758,228輛,較之2015年上半年的4,817,972輛,同比下滑1.2%。第二季度該集團售出了2,394,432輛,去年銷量角質多出了1,549輛,今年同比微跌0.1%。
通用及其在華合資企業第二季度銷量為846,827輛,去年同期為2,395,981輛,同比攀升11.8%;上半年同比增長1.2%至1,810,476輛,少於大眾汽車在華銷量52,624輛。中國作為單一市場,上半年銷量已超過歐洲,成為通用的銷量增長重點市場。而通用也依賴於在華銷量,2016年將在該市場推出13款新車及改版車型,到2020年推出60多款新車,其中為吸引中國消費者,SUV和MPV將佔據四成比重。
通用及其合資企業旗下各品牌中,寶駿上半年增幅最大,同比大幅上漲80.2%,銷量達287,396輛,別克則同比激增了23.9%至683,903輛。這兩個品牌也是通用在華的銷量支援品牌,其中寶駿560及全新英朗位列中國乘用車市場車型銷量前十名。
(責任編輯:張潔欣)
免責聲明:中國網汽車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