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行走的陽光,半步飛逝的彩虹,碧水蒼山,人間已換。
——余丁
展廳現場
開幕式現場
步入CGK昆明當代美術館的展廳,跟隨藝術家張春旸的筆觸和足跡,就如同聽著潺潺流水移步換景,從熙攘鬧市移居山林田野,從喧囂日常出走精神棲所——2019年4月21日,“換了人間——張春旸作品展”如期而至,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教授策劃,展出了藝術家旅居大理近三年來的約40幅風景新作。
張春旸作品
張春旸作品
蒼山間行走,洱海畔遊曳,紅色的土壤,金色的夕陽,湛藍的天空,蒼翠的綠松,這是生命溫度的顏色。它讓人想到高更筆下的塔希提島,塞尚畫中的聖維克多山,以及梵谷描繪的阿爾地區。
藝術家張春旸女士接受採訪
余丁教授、管鬱達先生、張春旸女士于展覽現場交流
為何諸多藝術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風景?對於張春旸來説,是因為“它可以把個人的情緒消解在更大、更廣泛的情感裏。”
駐足作品前的管鬱達先生
展廳現場
嘉賓合影
從熱愛自我到熱愛景色,也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講的,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她的繪畫不但背離了景物的皮相,而且也斷離了自現代主義以來藝術家一味自我表現的‘我執’,默默地、虔誠地接近大自然的秩序、法則和永恒的靜穆。”著名批評家管鬱達先生如是説到。
著名導演張楊前來觀展
展廳現場
春旸作品的熱烈中有所節制,筆跡溫柔流動,卻準確而毫不猶豫,像一首行至林間的悠悠哼唱。顯然,她早已跨越了創作中的糾結狀態,去盡情傾訴與流淌。天人合一,自然面前的藝術家是渺小的,她被消融在其中,而在那一刻,藝術家又是充滿力量的,因為她終於化身在天地萬象之中,與它的博愛和大道合而為一,化作作品中金燦燦的光芒灑向人間。
張春旸作品
張春旸作品
因而,春旸作品中的光不是寫實的外景陽光,而更像是由內及外的人性之光,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我在繪畫中尋找光芒,它的絢爛、燦爛與溫暖,對我來説是一種指引……我以前是追著光芒跑,但我想最終能夠成為一個太陽,實現飽滿的光明的狀態。”
張春旸作品
展廳現場
想必春旸已經做到了。駐足作品前,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種臨摹與表像的風景呈現,而更多的是通往精神家園的路徑,它引領希望,純粹而光明,探討“大道”而不失靈韻。張春旸的繪畫創作更像是一場修行,如同古代文人,避世,內省,參悟與和解。她從自然中獲取滋養,探尋繪畫的秩序,又將自我祭奉于其中,達到自然與精神的契合。從某種程度上講,春旸宛若一個虔誠的信徒,而創作本身也被賦予了朝拜一樣的宗教感。
張春旸裝置作品
裝置作品細節
展廳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展廳打破了傳統的展陳方式,通過窗口和空間的設計展示裝置作品,移步換景,宛若穿行于山澗林間。鏡面反射天空,如同平和的湖水,給人提供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世界和觀看自己的途徑。樹木雖然乾枯但依舊堅韌,向上直指青天,枝椏伸展探索。彩色的鵝卵石則為這個空間帶來些許夢幻感,眼見是否為實,山水是否還是那個山水?景物幻化心象,觀者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我們在另一重維度不期而遇。
駐館策展人謝飛先生(左)與本次展覽策展人余丁先生(右)合影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山林,樹蔭,溪水,卵石,燦陽……遊走在春旸的風景中,與自然對話,與自己和解。慢城,慢下來,貼近心聲;空下來,方得通達。好在,換了人間。(文/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