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難辨的衝擊波
近兩年,人們之所以會産生中國書畫已經走向沒落的錯覺,很大的原因是由於近年來中國書畫的價格與當代油畫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一邊是按兵不動的平穩,一邊是幾何倍數的暴漲。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鑒定問題。面對諸多造假案、偽作事件,大部分人對中國書畫已經“談虎色變”,不敢輕易上手,而這也成了中國書畫的價格並沒有到達應有價位的重要原因。
雙輸的結局
“中國書畫的偽作現象當然杜絕不了,我們只能希望規範的體系可以讓偽作儘量少地流通,讓人們的擔心降到最低點。”在採訪中,趙珩老師如是説。
的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解永金就曾表示:“中國書畫的特點就是不斷臨摹過去的東西,這是我們的基本特點。”所以,在畫家陳丹青看來,偽作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因為歐洲和中國自古就有無比精良的假畫業。美國一所博物館曾買進前希臘時期精美石雕的贗品,上世紀90年代才被發現並查證;文藝復興前後個別作品被發現並非出自畫中署名的畫家;倫勃朗那幅著名的《戴金盔的人》,十多年前才被鑒定是贗品;二十世紀更是出現了專門集團製作畢加索、米羅、夏迦爾等早期現代主義大師的偽作,銷路甚廣。而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也出現過三次書畫作假高潮,分別在宋、明和清末。
綜觀中國近十幾年來藝術市場發展過程,在書畫市場中,因作品真偽問題而引發的爭議乃至訴訟時有發生,況且,這些案例還只能算是書畫市場中大量偽作贗品的冰山一角。大量偽作贗品充斥于中國書畫市場,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中國書畫的交易,無論是對藝術家、購藏者還是仲介機構,這無疑都是一種傷害。據了解,某家國際著名的拍賣公司就曾因為擔心“贗品”問題而放棄過拍賣中國畫。
當然,比拍賣公司更揪心和憂心的則是買家,不少對於中國書畫頗感興趣的人始終徘徊在圈子外,問其原因,有人回答,誰願意每天都為了別上當受騙而提心吊膽呢?所以,與其冒險試水,不如觀望。同樣,也有不少收藏家採取了知難而退、中途退出的方法,用他們的話説:“連電視裏的鑒寶節目都極少做中國書畫類的鑒定,我們臨時轉向,只求別是為時晚矣。”
以前,總説苛政猛于虎,如今,沒有嚴苛法律規定的中國書畫市場的偽作現象的危害同樣猛于虎,而且,無論對於拍賣公司、藏家、鑒定家還是畫家本人,這都是只真實存在且威力無邊的老虎。
市場被毀了
目前在中國,當代油畫市場的現狀正是十幾年前中國書畫市場的重現。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藝術品市場剛剛開始走向市場化,最先受到追捧的就是中國畫。當普通民眾的工資還在以百為單位計算時,國畫的價格就已飆至幾十萬元人民幣,在當時,這也算是名副其實的“天價”。
時至2003年,中國國畫市場的炒作達到了極致,國畫收藏甚至已經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然而,這恰恰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藝術品的收藏本該是一本以鑒賞為基礎的學問,但是,當人們從拍賣場裏的落槌聲中聽到財富的聲音,很多人便開始義無反顧地盲目投身於藝術品市場。而這也就成了偽造、作假者最好的時機。
“中國每年書畫交易額一半資金買的全是偽作,這嚴重干擾了中國藝術品在國際上正常良好的形象,也干擾了真跡的價格。”中國書畫收藏家劉文傑早在去年就曾痛心疾首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幾年前,當匡時國際春拍在國內首次嘗試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國書法篆刻專場”時,編號為408號的拍品趙孟頫《書札六帖》以396萬元成交,位列此次專場成交榜的次席,同時也成為了國內拍賣成交的第三高價位的趙孟頫書法作品。但在拍賣會結束後,匡時國際總經理董國強卻覺得這件拍品“並沒有拍到它應有的價位”。究其原因,他分析説,“雖然宋元繪畫是歷代宮廷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藏品。但是,由於鑒定方面的困難,買家往往都望而卻步。特別是近幾年,由於謝稚柳、王己千、劉九庵、啟功等老一輩鑒定權威的相繼去世,在古代書畫鑒定方面,缺少了能夠一錘定音並且被收藏界廣泛認可的鑒定家。所以,更多的人把信心寄託在那些經過宮廷舊藏或者著錄翔實的作品上,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流傳有序,這樣的作品價格往往會很高,而缺少這些重要佐證的作品即便是真跡,也經常會被打入另冊,受到市場冷遇。”
這正是中國書畫市場的生存現狀,面對真假難辨,讓人望而生畏的中國書畫市場,曾有拍賣公司的相關人員在私下向記者表示過,其實,真正有實力、想樹立品牌信譽的拍賣公司並不希望市場上充斥著偽作,因為就目前看來,這些偽作已經嚴重影響了市場正常健康的流通與發展,如果整個市場都壞了,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又會有什麼好結果呢?
只可惜,如此清醒的人並不是喧鬧著的大多數。
為普及百姓的書畫知識,凈化中國書畫市場,某藝術館特別在展廳前焚燒假畫以示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