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智聯忠:評論也是一種創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0 14:47:1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近來,文藝批評廣受社會各界關注,有些矛頭還指向了評論家,認為他們失去了獨立精神和職業立場,甚至對當前文藝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的想法是:這些問題都多多少少存在,有擔當的評論家同樣為這些現狀困擾著,但這絕不僅僅是他們的過失。評論家評介文藝作品的文章,一般要通過各類媒體刊發,這些媒體不僅有自身的評判標準,而且還必須考慮到文藝作品相關單位和個人的情況,以及由此産生的學術爭論和社會影響。筆者的一篇戲曲評論文章就在發表時被刪去了佔全文1 / 3的批評意見的部分,結果變成了一篇吹捧文章。可見,當前的評論現狀不能簡單地怪罪于批評家,不過,批評家卻有責任將評論工作做好,因為評論也是一種創作。

評論也是一種創作,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産物,浸透著評論家對作品的理論解析和獨特情感。當前,有些評論家或文藝理論工作者傾向於在理論本身或概念、方法上做深入的、學理的論斷,試圖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標準。這項工作是有意義、有成效的,然而過於停留在學術概念、理論探討的層面,似乎對現實的評論工作及文藝創作並無直接益處。有的人在探討指導現實創作之有效理論的過程中,常常忘了理論的唯一源泉正是活生生的實踐,忘了深入剖析創作實踐活動才能不斷總結概括出新的科學理論。正如文藝創作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一樣,在理論探索中我們也要深入實踐,在具體的評論過程中吃透實踐。筆者從事戲曲評論工作,雖不是演員不必上臺演戲,但是也經常深入劇團排戲活動中,與導演、演員、樂隊、舞美人員相互交流,並且還創作劇本,這樣在寫評論的時候有助於更深入立體地分析作品。

評論也是一種創作,其職能的真正完成還必須實現受眾的有效閱讀和廣泛交流,這才是對理論界和實踐界都有益的評論。既然評論也是一種創作,那麼評論文章寫給誰看就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否則評論家的創作活動就淪為自娛自樂的消遣。我們説理論來源於實踐、高於實踐,且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那麼評論就必須直接指向實踐,指向創作者。評論文章的讀者到底有哪些呢?理論家?評論家?創作者?行政領導,還是普通受眾?我想這些人群都有可能成為讀者,可能指向一部分人,甚至是全部,但絕不能自閉地囿于某一個圈子而失去互動交流。要想指導實踐,評論家就必須深入了解創作的過程,如能進行相關的創作更好。要想與理論家、評論家形成交流,理論辨析不一定非要高深、玄奧,深入淺出、言之有物、具體形象、通俗曉暢的文章,更能博得普通讀者的歡迎,同時也實現了對廣大受眾群體的有效引導。筆者發表在《中國藝術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蘇劇<柳如是>:本色自然之佳作》 ,從戲劇結構、演員表演、舞臺美術、劇種風格等方面論述,文章發表後得到普遍歡迎,各大網站大量轉載,較好地實現了交流。

評論是一種創作,好的評論必然會與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實現對文藝的指導作用。涉及到評論所使用的語言或理論,筆者認為不必排斥西方語言、刻意追求建立所謂中國理論體系或反過來,正如玉米、馬鈴薯、番茄等國外引進的食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我們無法剝離,也無需剝離西方理論,關鍵要化為己有、為我所用。尋找普遍性價值的評論是枉然的,百花齊放的評論更加絢麗多彩、生機勃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