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杜大愷:中國畫的語言是一個系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25 10:28:55 | 文章來源: 藝樹雜誌

以線造型

我們説中國畫以空白為底是中國畫的基礎性特徵、最大特徵,一定會有人表示不解,或不以為然,在多數人看來以線造型才是中國畫的第一特徵、最大特徵,或謂中國畫的“底線”。

不把以空白為底當作特徵並不意味著以空白為底不是特徵。西方繪畫不以空白為底,古人未得見,無所比較,這或是古代中國不以空白為底為特徵的另一個原因,及至今日依然不以其為特徵則是對特徵識別的遲鈍。有這個特徵和沒有這個特徵線的價值會有不同質的呈現,中國畫線的意趣是由中國畫以空白為底支援的,不妨説的絕對一些,中國畫的線如不是以空白為底則不會如我們所見的自在、從容、恣肆、放達、遊刃有餘、無所不能,不僅有不能替代的神韻,甚至充滿哲理,其疏密、長短、粗細、曲直、輕重、枯潤、剛柔、疾舒,每一種形質都可細分為無數層級,支撐起一個異彩紛呈,有無窮蘊藉的風格系統,説中國畫的線與中國人的人生際遇共命運,也許並不為過。

簡明、練達、清脫、單純是中國文化以至中國人思維的基本秉賦,中國畫的線猶如中國文學的詩、詞、曲,都是以少勝多,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思維的特點,冗繁、瑣細、晦澀、陰鬱始終為中國人所不屑,一部《道德經》,包孕天地,通透人生,亦只有五千字,中國畫選擇以線造型,正是中國文化涵養的結果,是中國文化經典性的一面。

中國畫的以線造型與中國的漢字及漢字的書寫有關,中國人説“書畫同源”,即它們的共同性可追溯至它們各自的緣起 ,書與畫相得益彰,分享各自的創作與接受經驗,沒有漢字以及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國畫的線亦難有如今的境界。

平面性

因有以空白為底,繼之以線造型,中國畫的平面性是一個必然。

繪畫的平面性是絕對的,西方人遲至二十世紀才對此有所覺悟,而且還得益於東方藝術的啟示,印象派及其之後西方藝術在語言層面的變革都是以這種啟示為始端的。有人説中國社會是早熟的社會,其實中國藝術也是早熟的藝術,中國畫的平面性亦或也是證明。中國畫以造化為師,但不以模倣自然為歸,藝術于中國從一開始就是獨立於自然的存在,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人與自然是平行的,有高於人的理,沒有高於人的神,中國人的偶像都是充分人格化的,以空白為底、以線造型、平面性,都體現了藝術與自然合乎情理的間離性。

平面性與以線造型彼此相輔相成,因有平面性才不會限制以線造型的自由,才不會遮蔽或削弱線的價值,設想一下,一方面維繫以線造型,一方面又強調體面塑造,其結果必然形成影響視覺的兩個中心,彼此都呈強勢,最終導致彼此的消解。西方藝術中尚且有線的形跡者,如波提切利、夏凡納等,也是以相對弱化體面,摒棄光影以避免線與體面的衝突,但他們的作品的線仍不能與中國畫的線同日而語。印象派之後的西方藝術大抵均不再以實現空間的縱深性製造空間幻象為目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新表現主義、極簡主義等更是徹底眅依了平面性,從而成就了西方藝術語言的劃時代的革命。這樣看來不能不説中國畫的平面性對於世界藝術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事物總有兩面性,依今日言之,中國畫傳統意義上的平面性與西方近代以來所提供的平面性經驗還是存在差異的。中國畫的平面性一勢的沖和、舒緩,如行雲流水,是靜態的;西方的平面性則在維持平面性的同時保持了畫面的張力,以對平面的破壞實現平面性,是動態的。相比較而言,中國畫的平面性視覺的張力是有局限的,這是因為中國畫的平面性是附翼于線的主導性與支配性的,其本身並未期待與情感亦或觀念的銜接,似乎愈是摒絕表情愈為適宜,這些已顯然與今日愈益增長的視覺知性不相適宜。事物的存在都有兩面性,平面性的價值評判也不能絕對化。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