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春辰:批判與建樹——中國當代藝術再回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0 19:09:40 | 文章來源: 王春辰部落格

文\王春辰

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了。如果再過幾十年,來回頭看這個二十年代,就如一百年前看20世紀20年代。那是個風雲際會、思潮洶湧的年代,在中國有五四的啟蒙與革命,在歐洲有人類命運處境的憂思;藝術上,守舊與保守交錯拉鋸,一方面新藝術受到革新意識強烈的藝術家的推崇,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新體制開始在這個年代誕生,從此開啟了美術教育制度化的歷史進程;那時候的中國新一代藝術家開始思考藝術革新的問題,他們大刀闊斧地向舊有藝術開戰,藝術的對立和觀點的衝突是那時候見諸報端的熱點。

在歐洲,新藝術爭相粉墨登場,立體派、野獸派、達達派、未來派等不一而足,由此開始了歐洲的現代主義藝術歷史,奠定了現代意識之下的藝術觀和歷史觀,從此之後的美術史是現代意識凸顯與構築的歷史,而不再是唯美主義的欣賞史。甚至説,藝術開始進入社會公共領域,開始成為公共意識的一部分,而非傳統歷史上僅僅屬於豪門貴戚的把玩和炫耀。在中國,現代美術一開始就與社會變革的進程聯繫在一起,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見證的一部分,時常與激烈的社會矛盾、戰爭、國家災難、民族身份、個體自由密不可分。中國雖然沒有演繹出一系列西方式的藝術流派,但也相繼因時代變遷而出現不同的美術運動或活動,如“二高一陳”革命美術、左翼美術、決瀾社、延安美術、抗戰美術、新國畫運動、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八五新潮、新生代、90年代諸多獨立藝術現象,等等。這些也因其特殊的中國語境而具有了國際性的影響和特殊價值。藝術是地域性發展與國際影響交錯的一種發展史,這種格局的形成與近代歷史的全球化有關,與藝術觀的視野被打開有關。藝術的自身獨立性命題越來越具有了多樣性和複雜性,單一性的傳統早已被打得粉碎。在這樣的情況下,藝術一方面強調個性、個體性和獨創性,一方面又強調公共性、社會性;有時候,它既有藝術本體論的訴求,有時候又有藝術介入論的倡導。藝術終於成了思維表達的方式,而不再僅僅是藝術,對這一點不能確證或有深刻的理解,就無法理解當代藝術的發生與發展,也就無法判斷何以為藝術、何以書寫當代藝術。

用未來的眼光看今天的藝術,肯定會發現今天有大量的東西被遺忘、被丟棄。但我們也不是絕對的歷史主義者,一切要等未來歷史來決斷,面對現實,需要有破除歷史主義的勇氣和膽識。也就是説,我們的思維經常處於被各種話語過濾的狀態中,稍有不慎,就會有麻痹或麻痹之虞。正因為此,我們才需要更加敏銳、更加自覺地發現當下、促成當下、對應當下以及反思當下。在過去的一百年裏,批判構成了藝術史的主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發現了藝術的這個新的功能和維度,因此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認識。藝術一變而成為具有抵抗的藝術,成為抵抗世界的一種利器。批判與抵抗成為藝術家思考世界的切入點:既是傳達藝術家對世界看法的手段,也是藝術家拒絕慵懶、拒絕陳腐、拒絕雷同的基點,沒有這樣的批判與抵制的心境和追求,斷然難成為這個百年曆史中卓爾不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

回頭看過去的十年中國,又是一次藝術發生變局、藝術形態紛呈迭出的十年,新銳新人不斷涌現,在藝術的觀念與手法上左衝右突,希望展現新時代獨有的感受和表現。他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不斷擴展,對藝術歷史的研究和了解更加透徹,特別是對於藝術跨入到不同文化知識體系的探尋,更成為藝術表達的趨勢和新的藝術可能。當藝術家以知識跨界的行為出場時,關於藝術的新知識就産生了,它打破了原有的單一認識,啟發與思考便成為藝術的原點和終極。當為了發現處於裂變中的中國時代問題時,問題豈可憑“藝術”一語道破?這是相當多的藝術家在今天要面臨的挑戰,藝術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在經過了百年的歷練和轉換之後,已經不是古典的唯美主義單一訴求,也不是現代主義的形式主義挑戰,而是進入到生活態、世界中、心智裏的一種自足的生命體。它具有了強烈的疑問與懷疑意識,雖然不再像現代主義那麼的叛逆和顛覆,但其解構性的動機、表達多種知識觀念的舉動已是它不爭的屬性之一。中國藝術家要回應的問題遠不遜於任何其他的地區和國家,既然當代藝術成為了一種命題,中國的藝術家就應該將這個批判的命題做下去,他們既要連接起時間維度中的生命延續,也要另辟蹊徑,創生新的認知形態和知識構成。他們一方面吸收既有的藝術語言,另一方面又要打破藩籬、衝入到不搭界的任何方式中。藝術在今天如果不是對自身有更多的質疑和批判,斷難推進藝術作為表現的可能。批判性在一百年的藝術史發展中之所以成了基本屬性之一,就是因為我們的世界積聚、侵染了太多的問題,既有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也有人性的、心理的、倫理的,當然也有藝術自身的、思維觀念層面的;沒有對它們的思考、對話或批判,從文化批評上講,很難成為知識系統和人類自我觀照的對象。

所以對於當代藝術,已然不是藝術自身的結構能夠闡釋的,其複雜性與矛盾性構成了它存在的理由和魅力,無論是創作者,還是閱讀者和闡釋者,都需要進入到這個當今時代的認知訴求中,藝術是傳達與體驗人類存在及其可能的方式。因此,再回首過去的藝術,我們就有了以未來為鏡的必要,是那些從未來尚可觀照到今天狀態與處境的藝術,便成為了時代的藝術,也因此要從今天的選擇中再次選擇,也是因今天的選擇也才有了未來的選擇可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