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春辰:藝術有很多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09 11:05:34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王春辰的部落格

        文/王春辰

從2010年7月12日至31日,在香港大學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組織、Luce基金會贊助、美國美術史教授Anna Brzyski和Alfreda Murck主持的“西方美術史高級研討班”。從週一到週六,每天上午和下午進行講解與討論,參與講解的教授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香港,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主義的興起,另外還有六次網路視頻由美國教授在當地講解諸多的美術史研究現狀與心得。這三周成了高強度、快節奏的對話與討論,涉及了目前美術史研究的各種方法論問題,最主要是面對面與國外學者進行了交流,有助於深入開展國內的西方美術史研究與教學工作。據稱,這是第一次由國外學術機構和基金會資助、專門為促進中國的西方美術史研究與教學而舉辦的,以後將按照主題繼續舉辦下去,明年計劃在杭州舉辦“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研討班。

正如我們現在處於當代藝術的大環境下,每天都有大量的藝術資訊、有大量的藝術活動出現一樣,美術史上也同樣有大量的藝術資訊、藝術課題需要研究和解決。研究歷史本身就具有當代的意義,是因為當代的發展而不斷地開展歷史的研究,無論是一般的歷史,還是專業的美術史研究。在這個密集的對話與討論中,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藝術的問題不是單一的問題,不是幾個形式線條的問題,而涉及到地緣、社會、政治與文化的問題,它既可以從藝術家傳記入手,也可以從社會政治的變遷與影響説起,當然作為特殊的表達對象,藝術也有相當技術性的風格研究、形式研究,但後者僅僅佔美術史研究的一小部分比例,特別是它不是那種具體的如何畫畫、創作的研究,即美術史的研究是針對美術或藝術作為社會現象與歷史事實的研究,是為了解決文化與社會存在的意義問題。從美術史作為一種獨立學科的發展歷程來看,它目前是多學科研究為主,形式主義的風格分析則退居到邊緣的狀態中,這是因為歷史上的藝術作品的形式問題大體上都有了專門的研究,今天所要解決的問題受到整個學術領域的新發展的影響,所以綜合性、跨學科性就成為美術史研究的潮流和傾向,也因而成為眾多學科的學者競相施展學術能力的場域,如福柯、德里達等這些思想家都在美術史研究上發話、撰文。而作為職業的美術史家則越來越模糊,除了研究對像是具體的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外,則可能也像哲學家、文化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史學家、政治學家一樣,進行了非傳統美術史方法所習慣的研究活動。這就是當代的美術史研究的一種現狀,也就是美術史與美術研究並非一批材料的堆積,而是一種相關知識體系的關聯,是用了各種研究方法與技術進行的學術話語的構建。因為方法的重點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美術史。

美術史研究是一個整體的學科構建活動,它同樣具有現實的參照價值和目的。當我們説一切歷史研究都是當代史研究,即意味著我們是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看待歷史的,同樣我們也會把看待歷史的眼光移轉到看待當下的藝術現象的。比如,説到今天的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活動,如果僅僅從風格、形式角度去觀看它們,僅僅落個欣賞的觀眾角度,如“好看不好看、像不像、怎麼看不懂”等等提問。但如果不是為了瞬間的目光愉悅,則看待當代的藝術及其作品,則進入到跨越知識領域、超出藝術自身的言説當中,以前的信條是“藝術為了藝術”,今天的事實是“藝術不是為了藝術、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藝術有藝術之外的用意”,等等。如當代的藝術史(當代藝術)研究與批評的核心詞是trauma(創傷)、transgression (越界)、simulacrum(倣真)、politicalization(政治化)、allegory(寓言)、canon(經典範式)、embodiment(體現)、appropriation(挪用)等等不一而足,而關於formalism的分析也見於研究之中,但不是唯一選項。

香港大學據稱被評為亞洲最好的大學,世界上前三十名之內,不知是否如此,但從它的圖書館服務與藏書上看,果然非常好。世界上的各種學術數據庫全部有,下載、閱讀非常方便,學術研究的方便無與倫比,借閱圖書也非常便捷。據説每年的購書費用是兩億港幣。因為校園處在山坡之上,整個建築空間連接成一體,錯落有致,不失為精緻。在圖書館裏看到一名老者,行李箱、衣物都放置在書桌旁,以乾糧當飯,估計是來此研究著述者,情景委實感人。至於其藝術狀態如何,一般認為沒有內地熱鬧,這肯定是如此:內地從事藝術的人數之多,應該世界第一,特別是今天的藝術各式各樣,置身於社會的位置、角度完全不同、甚至對立,自然的是中國的當代藝術遇到的問題,比哪都多,從事創作的,心情澎湃、甩袖大幹;就是閒言碎語、雜談藝術的,也個個青筋暴跳、熱血沸騰,即便沉靜如水者,也是伏案遐思、視藝術為解剖分析之物。以今天的中國藝術現場的駁雜而論,值得深究、解密它們如此的來龍去脈、演變走向。中國當下的藝術好不好,見仁見智,重要的是它們出現了、它們被充滿熱情與慾望的中國人做了出來,浮躁也好,抄襲也好,重復也好,是這麼多一批又一批的人在熱衷於藝術,在以藝術為一種象徵,也不乏以藝術為一種營生的手段。至此,藝術的分野越來越大,藝術的差別與見解也涇渭分明。對於美術史研究,並沒有consensus(共識)可言,于藝術的看法,自然是眾説紛紜,形式的、社會的、審美的、心理的、政治的、經濟的,都因為所處立場不同而不同。唯一的是,無論哪一個立場,皆有深入的必要和可能,這也是從事研究的目的。比如,説到中國當代藝術,在我們的大學裏以當代藝術為題的,還是少之又少,甚至視為禁區,認為不值得研究。初步檢索了一下論文數據庫,就有The Emergence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and Its Struggle for Meaning, 1990 to 2008(耶魯大學,2009)、Commodifying Culture in the Global City: Spatial Practices and Symbolic Boundarie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Beijing(耶魯大學,2008)、CONFRONTATION AND COMPLICITY: RETHINKING OFFICIAL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紐約州立大學,2007)、Experimental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Worlds in China’s Capital(加州大學,2006),The Beauty of Harmony: Clues from Chinese Aesthetics for Contemporary Art and Art Education(Simon Fraser大學,2006)等等,很多當下發生的事情都一一記錄在案,這些研究也許不是定論,但一定為歷史的將來留下文獻和可資參考的文本,這是重要的學術使命感,否則,在海外的這些大學要學生做些研究論文有何相干。

由此,可以看到中國的當代藝術(史)研究與歷史上的西方美術史研究具有同工之妙,都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學術積累和功業。我們這些在場的言説者們多些細緻的研究寫作,是最需要的,也是充滿問題的藝術最需要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