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 1941年生,北京人。中央文史研究館 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中 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 家協會理事兼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 家協會會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著有《書畫史論叢稿》《橫看成嶺側成 峰》《江山代有才人出》等。 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美,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20世紀初以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畫出現了兩種形態:一種是與古代 傳統一脈相承的傳統形態,另一種是融合中 西的新的形態。為了了解中國畫特有的藝術 美,我們著重從古代作品和20世紀傳統派的作品來分析鑒賞。 我們先從20世紀傳統派巨匠齊白石的 一件神品來看看中國畫獨特的藝術美。這件 作品叫《荷花影》,畫水面上的一朵荷花, 還有荷花在水中的影子,以及向水中美麗的 荷花之影游來的一群蝌蚪。這件作品很多人 在文章中稱讚過,美學家王朝聞講過,書畫 篆刻家韓天衡講過。他們都講了這件神品的 妙處。 《荷花與蝌蚪》 齊白石一眼就能夠看出的妙處,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那不似之處非常大膽。比如: 倒影畫成正影;微風吹過水面形成波紋,水 下的影子本來應該散亂,但畫中依然是完整 的;水中的荷花影,是光線折射的結果,在 岸上才可能看到,在水中不可能看到,但是 畫中的蝌蚪卻在追逐水中的荷花之影。 畫家的異想天開,傳統畫論中叫“奧理冥造”,就是不按物理,本諸畫理,敢於遵 照藝術規律,違背自然規律。這件作品用現 實沒有的筆墨,極盡精微地提煉對象,畫出了神似,畫出了詩情, 更畫出了哲理。什麼哲理呢?就是追逐美好的事物當然好,但必 須明辨是真是幻,把水月鏡花當成真實的存 在去追逐,是永遠得不到的。 這幅畫畫成後,正趕上白石老人的學生 李苦禪和許麟廬去看他,都看出了高妙,紛 紛向老師求要這件瑰寶。白石老人只好讓兩 人抓鬮,結果許麟廬得到了,白石特地作了 題跋,風趣地説得到此畫是緣分,但他怕李 苦禪太失望,立即又畫了另一幅《荷花與蝌 蚪》,水面上也有一支荷花,但不再 畫荷花影,而是畫水面上一片荷花瓣,蝌蚪 追上了荷花瓣,推著荷瓣前進。同樣充滿詩 情,也專門加了題跋。 我們不妨把《荷花影》《荷花與蝌蚪》 與另一幅《秋荷》放在一起,試作比較。那幅《秋荷》,也畫得極好,筆墨淋漓奔放, 用色明麗強烈,不是畫秋荷的凋零,而是畫陽光照在變黃的荷葉上。是畫生命的燦爛, 是畫旺盛的活力,是畫“不似春光勝似春 光”。三張都非常好,但放在一起之後,還 是有好中之好。《秋荷》很好,《荷花與蝌 蚪》特別地好,《荷花影》令人拍案叫絕地好。看畫不光是區分真偽,還有辨別優劣以 及優中之優。 中西異趣 人物畫的傳神美 中國的人物畫講傳神美:“四體妍蚩, 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就是説畫人物四肢美與不美並不關鍵,關鍵 是畫傳神的眼睛。這是晉代顧愷之講的。大量的中國人物畫作品,都是處理衣服、道具 相對簡練,著重刻畫人的頭面手足及身體的 動作,特別是眼神,是非常下功夫的。中國畫有詳略,有重點,很精粹,跟中國的詩一 樣精煉。 我們看到這一張畫,是五代顧閎中畫的 《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中的一段, 畫當時從北方到南唐任職的一位官員,為了避免別人説他有野心,就天天晚上進行夜宴,搞放縱的夜生活,聽唱歌、看跳舞,避 免別人的猜疑,但他實際上內心比較苦悶, 比較憂鬱。我們看,這張畫上兩個人最傳神,一個就是這個韓熙載,他表面在擊鼓, 給這個舞蹈家王屋山在擊鼓,王屋山跳的 是“六麼舞”,類似今天的迪斯可。韓熙載雖然在擊鼓,但他的面部神情憂鬱,鬱鬱不樂。在這個矛盾狀態下,突出了這個人物的 精神世界。還有一個人物更有趣,這個人是 和尚叫德明,是韓熙載的朋友。在古代社會裏,和尚一般不應該出現在這樣聲色犬馬的 場合中,但是他來了。大家都擊掌,按著節 拍鼓掌、擊鼓。他怎麼辦?他這雙手呢,握 著,像拍巴掌又有顧慮,又像出家人合十, 眼睛也不敢看舞者,顯得非常尷尬,非常不 好意思。所以這張畫反映他內心矛盾,是傳 神入微的,中國畫的傳神就在這裡。 我們再看一位西洋畫家的作品,他是乾 隆時代到中國在宮廷任職的傳教士畫家—— 參加過圓明園大水法設計的郎世寧,畫的是 《乾隆大閱圖》畫中乾隆全副鎧甲, 騎著馬在檢閱部隊。旁邊的這幅作品是同時 代活動在揚州的杭州人金農(號冬心)的 《自畫像》。他是擅長寫漆書的一個 書畫家。自畫像旁邊的另一幅作品,是他的 學生羅聘畫老師的像。這張郎世寧畫的像, 畫得當然好,有很多特點,一個是很寫實, 《荷塘》 莫奈很精細,有立體感,有空間感,有光感,很 接近於彩色攝影,但是平均使用力量。當 然,郎世寧在西方,在義大利也不是一流畫 家。這樣的作品,用唐代張彥遠畫論中的話 説,就是“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不懂得 怎麼省略、怎麼剪裁,草也畫得這麼細,因 此也就影響了人物的傳神。當然,他作為中 外交流的使者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去世之 後乾隆皇帝給他一個副部長的職銜,安葬在 阜成門外。金農的《自畫像》有點像現在的 漫畫像,他自己叫“一筆畫”,非常簡練, 就把他的神情表現出來了。金農是一個經常 活動在揚州生長在杭州的職業畫家,非常有 文化,非常有學問,被舉薦鴻詞而不就,以 做一個平民的職業畫家感到自豪和驕傲。他 認為這樣悠遊自在,不受拘束。這張畫就是 他畫給他的朋友篆刻家丁敬的,當時沒有照 相,他在題跋中説:你看我還是不是原來那 個以布衣雄世的在林下優遊自在的那個樣子 呢?他自由自在,策杖而行,還穿著小紅 鞋。這個形象和神態,跟他學生畫的他讀書 的樣子是一樣的。可見他是完全抓住了自己 特點,加以變異,加以誇張,加以補充,而 重在傳神。 山水畫的意境美 中國的山水畫講意境美,意境是情與 景的交融,不但在畫內,而且在畫外,所謂 “象外意”。李可染就説,中國的山水畫, 不只畫所見,還要畫所想,畫所思。意境所表現的是比畫面裏邊情景更開闊的一種空間 景象,是寄託了畫家家國之感、更悠遠深長 的、講究格調境界的一種精神景象。 我們看這個宋代李成和王曉合作的《讀 碑窠石圖》,這是一張講究意境的 山水畫。旁邊這張是俄國19世紀巡迴展覽畫 派希什金畫的森林,叫《造船木森林》。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張畫的不同。《造船 木森林》畫得很真實,很成功。他突出的是 這個造船木的物質性,它可以被人們所用, 可以造船,而人的思想感情沒有寄託到畫裏 面去。我們再看北宋初期三大家之一——山 水畫家李成的《讀碑窠石圖》,在這張畫裏 面,他畫的是什麼呢?是對自然、對歷史、 對人類所建造的功業的沉思,充滿了歷史 感。在荒涼的曠野裏面有歷經滄桑的老樹, 堅韌不拔地還在生長。那個古碑記載著煊赫 一時的功業,還有一個路過的人,正在看那 個碑,在想歷史,據説可能畫的是魏武帝。 這張畫充滿了一種讀畫的人跟景物之間的情 感互動,一種交流,和古人交流,和歷史交 流,和大自然交流,這種交流充滿了帶有歷 史感的思索。畫家感興趣的不是樹木的物質 性功能,不是能不能造船,他關心的是歷史 的見證,是歷史興衰給人的觸動。 花鳥畫的意趣美 中國花鳥畫講究的是意趣美,表現畫 家的情懷趣致。現在我們有些個當代花鳥畫 家,喜歡説我是表現生存狀態,是表現花鳥的生命感,其實,要拿我們的寶貴傳統來 講,我們還追求比這個生存狀態、這個生命 感更多的東西。下面我們看兩幅作品,兩張 畫畫的都是荷塘,底下這張畫是19世紀法國 印象派畫家莫奈畫的《荷塘》,上 邊是我們剛才説的那個金農,他畫的《蓮塘 圖》。下面這個荷塘是莫奈的代表 作,他畫了40多張,他是要通過這個荷塘來 表現特殊光線下的感受,把畫室內光變成畫 室外光,在外光的照耀下,畫出荷塘上陽光 閃爍的那種瞬間景象。這張畫,近大遠小, 焦點透視,畫的是自然美,沒有更多強調畫 家主觀內心世界的表達。可是金農的荷塘, 他畫得要比莫奈簡練,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 縛,只畫近處一塊荷葉田田,後面有一隻船 的一部分。上面有一長篇題跋。這個題跋大 體是説他是杭州人,但是生活在揚州,一到 了夏天六月,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家鄉接 天蓮葉、映日荷花那種美麗的景色。他畫了 船,説我雖然沒有畫人,但是仿佛可以看到 衣香鬢影,可以聽到絲竹管弦不絕於耳的那 種回憶中的景象。這樣的畫突出的是人,而 不是荷塘,是人在回憶中的那種意趣,這是 中國花鳥畫的特點。 不似之似——象形的超越 我們下邊再講一些其他涉及中國畫之美 的獨特之處。一個講“不似之似”,這是對 象形的超越。我們看齊白石畫的《蝦》,這是他80多歲畫的蝦。他一生畫蝦, 主要是河蝦,不斷地變,到70多歲已經完全 成熟,80多歲還在進步。我們先跟照片比一 下。第一,他畫蝦的眼睛,是畫一道,不是 畫一點,畫的是眼睛的光,這就是“不似之 似”。另外,就是蝦的腿,真正的蝦有八條 腿,加上前邊的一共是十條腿,他一般只畫 五條,有時候畫六條,省略了。那再有呢? 就是這個蝦的頭部的一塊墨,真實的蝦沒有 這塊黑,他是為了加強蝦的這種半透明的立 體感才加上去的。一開始沒有這一塊墨,後 來加了一筆,加了一點墨,這樣就把那種蝦 的質感、體感和那種半透明感——外邊有硬 殼,裏邊有嫩肉的那種感覺,都充分地畫出 來了。所以它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不同 于照相,不是寫實的,而是如實描寫的,有 剪裁、有省略、有誇張的。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作品。剛 才説到金冬心畫的這個自畫像是送給他一個 朋友的,這個朋友就是丁敬。丁敬是誰呢? 是跟金冬心同時活動的,在康熙末年與金農 等同被稱為杭州三高士之一,是中國清代篆 刻西泠八家中為首的那個篆刻家,是所謂篆 刻浙派的開山祖師,現在西泠印社還有他的 雕像。丁敬是一個職業的書法篆刻家,也是 個平民。他自己以做平民為樂,有人舉薦他 去應博學鴻詞,但他不去考試,過著一種非 常逍遙自在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金冬心的學 生羅聘非常了解他,所以在畫像中就把他的 脖子畫得非常長。為什麼誇張脖子的長度 呢?在人們心目中,脖子長的是仙鶴,仙鶴 的生活是很自由的,所謂閒雲野鶴,這幅肖 像就是通過拉長脖子寓意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方式,畫家是這樣構思的。 陳洪綬的這幅版畫《屈子行吟圖》,畫的是屈原,但頭小。一般説,頭跟 身的比例是7 : 1,但這個10 : 1也有了。為 什麼呢?就是畫家看這個人不是平視,而是 仰視,你仰視的時候,有透視,頭就小。我 們到龍門石窟看那個大佛,如果上去看,頭 實際很大,不合比例。我們在地下仰視,反 而覺得比例合適,要不然就會很小了。陳洪 綬有意識地把頭畫小,是為了表現那種對屈 原的崇敬心情。這也是“不似之似”,“妙 在似與不似之間”。 我們來看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這幅山水畫也是“妙在似與不似 之間”的。台灣著名的畫家劉國松説,看這 張畫,他就頭髮都激動得豎起來,感到了中國畫的偉大,西方畫家絕對畫不出來,所以 他後來回歸傳統。他的畫是融合西方的,但 精神上是中國的。范寬這張畫就是畫北方的 高山大川,山這麼高,劈面而來,好像你在山根,但真在山根就看不到山上的松樹了。 只有坐著直升飛機,使立足點高於山巔,才 能看到山上松樹,所以,畫家畫這個畫的時 候,他是設想自己在動,不是固定在一個點上,像我們畫寫生的時候,他使自己的視點 在動,因此概括的內容也非常豐富,這個畫 就非常有表現力。 梅翀的這幅作品也是妙在“似與不似之 間”,現在很少見這種祝壽作品了。他畫的是《松樹靈芝》。你從這邊看,樹往一邊 長,這邊都是松樹幹、松樹枝,而上邊是松 樹葉,可是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就像一座山,這是山的紋理,山上長著樹。既是山,又是松樹,壽比南山,用視覺的雙關 語匯來給別人祝壽。畫家就在這種“似與不 似之間”尋找更深刻的含義,給予更多的寄 托。 奧理冥造——大膽的想像與幻化 我們再看中國畫的另外一個特點,就 是前述《荷花影》的特點——奧理冥造。我 們看這個《自秤圖》,這幅《自秤 094 中國美術圖》是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齊白石有三絕, 分別是畫蝦、畫蟹、畫雞。他畫其他的畫, 也畫得很好。這張畫告訴我們,畫家在觀察 大自然的時候,不是把物理當成畫理,不 是把自然規律當成藝術規律。我們剛才講的“奧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説法。他既 是一個文人,又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他對畫 又非常懂,“奧理冥造”是他對中國畫家想 象的一種概括。這幅畫中,齊白石畫的小老 鼠,跳到秤鉤上去了,要掂掂自己的分量, 旁邊寫著“自稱”。這個“稱”應該就是一 個禾木邊一個平字的那個“秤”,兩者是通 用的。老鼠自己不可能跳到秤上稱自己的重 量,這是齊白石一種異想天開。老鼠怎麼能 跳到那個秤鉤上,又怎麼能調節秤砣的平衡 呢?老鼠是不會做也不可能做的,在實際生 活裏不存在這種圖像,是齊白石老先生想出 來的,是很有創意的,創意裏帶著幽默和諷 刺,好像説你這個小耗子,你偷油吃,你偷 糧食吃,別以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 己有多大分量?因此非常有趣。 我們順便還要講一講,畫既有好壞高 下,還有真假。我在台灣就看到過這張畫贗 品的圖版,不妨與各位領導一起欣賞。可以 看出,這個假的跟真的還是有明顯區別的。中國畫講筆墨,筆墨有兩種功能,第一是要 造型,塑造形象。你看齊白石畫耗子,裏面 的肌肉是緊的,外邊的皮也是緊的,這個尾 巴是有彈力的,他是拿筆墨表現的,跟真實 的很貼近,筆墨是服務於對象的。而在這個 假畫裏,老鼠仿佛就剩皮了,沒有骨頭, 這個尾巴,筆不從心,快要斷開了。筆墨 的另一種功能是審美的,表現感情個性的, 為此善於操縱中鋒的線。秤砣有重量,拴秤 砣的繩必然抻得很直,齊白石畫秤砣的線能 夠抻得很直,秤桿也能一筆畫下來。造假人 的線,畫得不行,哆哩哆嗦,那麼沉的秤 砣,係秤砣的繩還能曲曲彎彎嗎?那是不可 能的。當然,偽作字寫得也不好。更糟糕的 是,他怕小老鼠在秤鉤上掉下來,給秤桿的 另一頭往上挂了一條線。你想挂一條線之 後,這個秤就死啦,秤砣也不要挪動啦,分 量也稱不出來了。秤桿上的這個準星是標誌 分量的,係秤砣的這根繩,靠著移動中的平 衡,才能根據準星知道分量。因為做假的人 呢,沒有見過秤,沒有生活,就憑自己的想 象。這樣畫,老鼠是掉不下來了,可也不用 “自稱”了,畫得非常笨,非常蠢,造假造得破綻百齣。 我們再看一幅異想天開的花果畫,這種畫在中國畫裏面也不是很多,非常妙。我們 夏天去買西瓜,切成牙,這個西瓜是一個新 的品種,長出來帶葉就是一牙西瓜,現在還 沒有這樣的西瓜,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 一黃慎創造出來的。我們為什麼舉清代這麼 多例子,因為清代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在 文化歷史上都是如此。他這個構思呢,就是 草書題跋講的:“剖開天上三秋月,飛作人 間六月霜。”夏天不是很熱嗎?我把這個西瓜畫成月牙,你就假想你夏天在外邊乘涼, 看到月牙,變成一塊西瓜,吃到嘴裏,馬上 就感到涼快了。這是非常富有想像力的,也 許將來能生産出他那種西瓜來。 《魚鳥圖》 八大山人我們再看一個也很有意思的例子《魚 鳥圖》,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 家八大山人。在他之後的任何大家、巨匠都 認為他是一個幾乎不可超越的高峰。他的藝術具有非常強的現代因素,可以被我們吸 取。他是明代的一個公子王孫,到清代被迫 當了和尚。在清代還沒有調整政策之前,他 處在一種很不自在的生活狀態,別人是國 破,他是國破也家亡,非常有悲劇性。所以 他畫的這個鳥,叫魚鳥,你説像鳥吧,它多 個尾巴,你説像魚吧,它多個翅膀,根據的 是《莊子·逍遙遊》中所講“北冥有魚,其 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 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通過魚鳥的互相轉化,表現海闊它也不 能躍,天高它也飛不起來,那種無助的、不可名狀的情感。 仿佛有聲——視覺的轉化 下邊我講另外一個問題:中國畫追求視 覺的轉化,畫的是形,但要表現聲,要表現 其他感官的感受,形成一種綜合性的感覺。 大家都知道的齊白石的那幅《蛙聲十里出山 泉》是非常有名的作品,畫的是老 舍給他出的一句詩。老舍是齊白石學生胡 青的丈夫,他找了幾首古詩中的句子抄給齊 白石,讓齊白石畫成幾張畫,他來收藏。其 中一句是“蛙聲十里出山泉”,這是清代查 慎行的詩。查慎行是金庸的祖上。怎麼畫 呢?老舍還給齊白石提了具體建議:“蝌蚪 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畫 四五個蝌蚪,隨著水搖曳擺動,這樣沒有畫 青蛙,也可以想到蛙聲了。老捨得這個命題 求畫的稿子啊,保存在北京畫院,之前辦了 一個特大的齊白石展覽,我們才有機會看到 這個原件,了解到這張出色的作品,通過畫 形表現了聲,看到畫中的蝌蚪從遠處游來, 就想到在十里之外蝌蚪的媽媽在叫。這是一 個畫家和一個作家合作産生的一件優秀作品。 我們再看這個幾乎是和齊白石《蛙聲 十里出山泉》差不多的一件作品。它是清代 中期,從康熙到乾隆,一個福建的畫家華 畫的。他的畫叫《楓葉秋蟬圖》,是一套 冊頁作品中的一張,原作藏在北京故宮博 物院,他們很少拿出來展出,我是偶爾有 一次碰到的。華 畫的是秋天到了,在高山 峻嶺上有一棵黃櫨樹,不是紅楓,是黃櫨, 是紅葉。這個紅葉樹被風一刮,就刮掉了一 片樹葉,這個樹葉上正好趴著一個青蟬。這 個蟬不知道被刮下來了,它還鼓翼而歌,聲 音就隨著風,從山谷往下飄墜。畫家通過這 樣一個非常生動的景色,告訴我們“一葉落 而知秋”。這跟齊白石剛才那個《蛙聲十里出山泉》是異曲同工的一件作品,詩畫的結 合是非常成功的。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畫家的作品,畫家叫李方膺,他是曾經在山東和安 徽都做過縣太爺的一個畫家,擅長畫墨竹和 梅花。他的這幅《瀟湘風竹圖》是畫狂風中的墨竹,在狂風中,前面竹子的墨 還是重的,後面就變成淡墨了,有空間距離 了。這個像拳頭的石頭好像被風吹得轉了 向,旁邊提了一首詩,寫著“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説從來畫家沒有畫 風的,我要畫沒有人畫過的風。果然畫出了 風,好像真有風聲。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