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繪者何為 ——簡論“回到形式本身”的藝術主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23 19:52:11 | 出版社: 《中國美術》

數月前,我參加了浙江畫院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主題是:“對於中國畫,我主張......”

這樣的討論對於當下的美術現狀進行了冷靜思考和對策 研究,我認為,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時代的發展就像浪 潮一樣,新的東西涌上來,很快把舊的東西淹沒下去,使很 多東西成為歷史。這使我們不禁感慨:人生的輝煌,尤其在 藝術上的燦爛,更是非常短暫的一瞬。

談到個人對於繪畫創作的主張,在西方美術史上有先例可供參照。19世紀末法國後印象派代表畫家塞尚,也曾面 對當時紛繁的藝術思潮尤其是在印象派物理性的研究成果面 前,考慮自己該怎麼走?塞尚果斷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繪 畫要回到形式本身!他強調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畫面的形式 結構。無論近景還是遠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 個平面上,舍去無關緊要的枝節,著重對物象的概括,強調 形象與底色的形狀在畫面中的分割,讓落下的筆觸富於幾何 意味,這種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自然奴隸式”地觀察和 表現方法,旨在重建繪畫的形式語言。

塞尚突破了千百年來西方藝術傳統的再現法則,意義是重大的。他曾説:“畫家作畫,至於它是一隻蘋果還是一張 臉孔,對於畫家那是一種憑藉,為的是進行一場線與色的演 出,別無其他。”塞尚的主張影響很大,對全世界的美術理念、美術主張、美術思潮、美術風格包括創作思想都是一種 衝擊——繪畫潮流到了這裡以塞尚的主張轉了一個彎,眾多 藝術流派的粉墨登場都是在他提出這一主張之後。塞尚從此 被人們尊奉為“現代繪畫之父”。

的確,人類通過漫長的藝術實踐,在對自然物象外在特徵的接受、體悟和描繪的過程中,由最初的不注重表現形 式,發展為逐漸認識到創作形式和表達目的不僅有著不可分 割的密切關係,而且還可能直接影響到目的達成。因此,人類逐漸具備了利用形式因素對表現內容進行概括、抽象的能 力,從而由再現到表現,總結出與畫家的追求目標與表現精 神相符合的形式。這個由內容到形式的積澱過程,也正是形 式美的創造過程。繪畫作為—種“有意味的形式”,雖然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但我們仍然要看到,形式的目的包含著 內容,而內容則承載在形式之中,並且由於時代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價值評判。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繪畫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與繪畫內容相對應的精神內涵和意境創造 是作品的靈魂,而外在形式則是作品的生命。沒有了形式, 作品不從成立,內容無所依附,精神無法彰顯,無論內容的積累多麼豐厚,如果沒有了與之相對應的表現形式,同樣無 法達到表現之目的。所以,形式有其獨立的存在意義和審美 價值。一方面,形式可以從具體的內容中抽象出來,游離于作品的內容之外;另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構圖形式,可以 負載並不相同的內容。因此,繪畫的形式是畫家形象思維與 意象思維結合的精神載體,對其本質的把握,應從研究總結 其規律入手,既要看到繪畫形式與生活本質的血緣關係,又 要承認形式美超乎形象的藝術特質。我認為,有志於繪畫藝 術者,必須掌握形式語言特有的規律,結合自己對生活的體 會、對生命的感悟,才能有所創新與開拓,避免繪畫形式的 萎縮與僵化。

繪畫,作為獨立存在的實體所具有的價值,取決於畫家 對內心情感的表達和對形式語言的駕馭。繪畫中,既包含著 畫家對客觀世界的體驗,又包含著畫家對主觀世界的觀照, 畫家把對自然形態形成的認識、對自我意識形成的意念,通 過視覺要素組成新的序列關係,從而在作品中表現出畫家追 求的理想境界。在繪畫的創作過程中,畫家注重對形式構成 的探索與追求是現代繪畫的重要特徵,其意義不言而喻;因 為説到底,繪畫是一種用視覺形象表達思想的特定載體,是 依靠視覺形式要素組成形式語言,結構成作品。

繪畫,不僅要表現出對個體物象的主觀認識,而且還要 表現出對群體物象中各自之間關係的處理上,使之符合視覺 審美的規律。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審美的標準有何不同,畫 家都要回到對“繪畫本身之如何”的追問中,品味和體察自 然原發的視域,開啟和把握視覺藝術的生機和趣味。同樣也 可以説,繪畫作品中,視覺要素的組合構成,是人類在精神領域進行交流的一種溝通形式,是畫家對自然形態反思的結 果,表達的是畫家對於世界的理解,也是拓寬人類審美範疇 和創造思維的重要手段。因而,繪畫中的形式語言既是我們 進行創作的基礎,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更是我們充分 反映精神內涵的媒介。

我們要明確的是,生活的真實不等於藝術的真實,兩 者之間的距離是確定生活與藝術各自的存在方式及價值的尺 度。換句話説,藝術形式只有“高於生活”,經過畫家的苦 心經營,昇華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情與景的統一,意與境 的統一,上升到藝術層面才會有感染力。作為藝術基礎的生 活永遠不會自動變為藝術,照抄生活只能是照相式的記錄, 自然的終點是藝術的起點。長期以來,由於造型藝術中某些 技術手段具有模擬和再現生活形態的特性,使有的習畫者把 這種特性誤認為是造型藝術的目的。生活形態和藝術形態, 前者是物質性的,以生存、繁衍而存在;後者是精神性的, 以人的思想、情操而存在,視覺最終的歸宿要比對物像表面 的模倣更為重要。

我們主張繪畫回到形式本身,就是強調畫家應該將自己 體驗的、感受的、渴望的、追求的、激動的、迷醉的、思考 的、意象的、理解的......在畫面上很好地表現出來。有了這 樣的意識,繪畫作品就會變得內在、豐富、充實、深刻、有 分量,才能感動人。繪畫創作只有擺脫自然的桎梏,進入到 主觀處理,符合藝術美之規律時,才有其真正的價值,照搬 自然只能是其奴隸。從這個層面上講,回到形式本身,就是不斷探尋符合美學規律新形式。繪畫藝術越到高級階段,與 生活的距離拉的越大,藝術性就上升。對象僅是一個參考。 過去人們往往注重“真實”情景的表達,而當代藝術家則開 始思考繪畫形式帶來的魅力。

回到形式本身,考量的是畫家自身學養能力。我們任何 時候,作畫的目的要明確,要苦心鑽研“什麼”的問題。即 畫什麼?表達什麼?為什麼畫?同時要考慮“如何”的問題。 即以什麼樣的語言,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畫,選擇最新最好的 表達方式,這就是形式的問題。“什麼”的問題即內容的問 題,如果不明確“什麼”,那麼“如何”的問題是解決不 好的。同樣,如果不在“如何”這方面下很大的功夫,那麼 “什麼”的問題也是解決不好的。而解決“如何”這一問題 又恰恰是繪畫特殊性之所在。如果我們不在“如何”這方面下苦功夫,等於是取消了它的專業使命,這是致命的。

現代繪畫藝術的演變和發展不僅在多層次上探討了藝術 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極大地豐富和創造了人類的視覺形象語 言,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觀察世界的審美方式,“看” 的不滿足又促使新的繪畫模式涌現。説到底,藝術品是精神 和物質的結合,我們應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題材範圍、不 同的表現工具、不同的表現語言和表現方式等方面不斷地豐 富人類的藝術追求,那人類的繪畫藝術必將是燦爛輝煌的。

總之,藝術的本質要求我們求新、求異、求變,不斷 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對於作畫者而言,面對所處的時代際 遇,不管他的主張如何,都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形式語言是 我們在繪畫創作中應掌握的根本;形式語言的構成要素是繪畫表現的基礎;繪畫材質是繪畫的載體;美術創作的法則是 應遵守的基本規律,我們應對其進行了解、熟悉和明確,並 在實際創作中自如運用。

若要談到個人主張,我覺得繪畫要回歸理性。從表面看,畫家畫畫非常感性,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如同一陣 風,來無影,去無蹤;但風的産生需要特定條件,又要符合 一定規律。繪畫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對繪畫研究得足夠深入,一點一點深入下去,就會發現,繪畫本身嚴謹得就像數 學公式;如果我們的繪畫不按照這個公式進行,畫面是不會 好看的。繪畫有許多美學規律,學生為什麼要到美術學院學 習?因為學院會告訴學生很多理念,還有一些審美的高標準 和真價值,還有許多規則。我歷來主張繪畫是有標準的,不是青菜蘿蔔各人各愛,這一點我覺得大家應該非常明確。而 處在這個資訊量很大、科技手段很多、人們心態很浮躁的當 下,藝術家們更要回歸理性。換句話説,要靜下心來,要仔細思考一些關鍵性的學術問題,如何突破,如何創新;要以 不變應萬變,不隨波逐流,回歸到繪畫形式語言研究本身 上來。

(蔣躍/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報》副社長)

下一頁中國畫之美(一)上一頁在2014年春季拍賣中展望藝術市場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404期
· 《中國書法史論》 ——書家大師的諄諄教導
· 從維米爾的起居室到夏爾丹的廚房 ——二者風俗畫之比較
· 在2014年春季拍賣中展望藝術市場
· 繪者何為 ——簡論“回到形式本身”的藝術主張
· 中國畫之美(一)
· 無界 ——尼躍紅、董雅、馮小紅、林樂成四人藝術作品展
· 再認知 ——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綜述
· 重返單純 ——吳山明執教50年、從藝60年中國畫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