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本屆“兩會”能為中國藝術帶來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08 16:40:06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社

北京聖傑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培訓場景

策劃 畢武英 文 本刊記者 李晶

白明:藝術期待更自由的空氣

(白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

我有一個建議,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要提升,不僅僅是一兩個國際展覽或者某些喊口號的提倡就可以。我希望藝術的管理體制上可以更多地放權給專業藝術家,減少行業管理的約束,減少國家院體的設置。比如説,各個省的畫院、美協、文聯等,最好民間化,讓藝術成為專業本身,藝術聯盟變成一個自我約束的體制,不再是一個強權的管理體系。

第一,這樣可以降低國家負擔,減少藝術作品“看官銜不看藝術”的怪現象。而且,“官本位”思想得以限制,藝術家本身的能力就會釋放出來,更能造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繁榮局面;第二,減少所謂的“文化産業創業園”像樓市一樣在全國的複製和拷貝,因為文化是靠獨特性和排他性來形成意義的。比如説,北京有個798,本來就是有一點點拷貝美國的SOHO,但是,它取得了成功。於是很多地方不管條件、環境如何都開始效倣,好像現在連景德鎮都有798這樣的畫廊區。但是798的成功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種條件不是其他地方能擁有的。有的地方政府過來考察,覺得好就回到當地去成立這樣一個區域,這種盲目複製就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此外,我認為國家應該減弱對區域自發生成的藝術區的強制性干預,比如説宋莊、芳草地、環鐵藝術區等這種已經自發形成的藝術村落,如果面對強制性拆遷,更應考慮原生態藝術區的發展不易,在政策導向和實際操作層面都給予幫助。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美術館的“大而空”,現在大家都在做美術館,民間美術館、國家美術館、還有企業的美術館。可惜很多美術館空有華麗的外表,但是裏面沒有藏品,這很可惜。實際上美術館的藏品展對社會的教化作用非常巨大。我去年在法國舉辦了兩次展覽,是以水墨和陶瓷也就是中國的母語文化體系的材料來做展的,我覺得這種重新喚醒中國傳統的優勢藝術門類,在今天的社會影響和國際影響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期待我國更多的母語文化展覽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798

黃開樞:行業協會和政府通力合作,將達到1+1>2

(黃開樞,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建省誠信協會副會長、福建翰墨金石藝術館總經理 )

在全球經濟遇冷的今天,中國藝術品市場歷經高速發展後也進入了調整期。但是,隨著文化和藝術品的復興,以及拍賣市場的引導,藝術品已經逐漸開始出現預熱的跡象,尤其是壽山石行業整體來看,藏家們感性收藏的越來越少,理性越來越多。我們福州壽山石行業協會對未來的市場很有信心,今年和明年是一個回暖期,2年到3年之內還會再走新高。

但眼下這樣的調整期恰恰是我們審視藝術品市場發展有何問題的好機會。我們需要看到,眼下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並不完善,如藝術品真假的鑒別。儘管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鑒定機構數百家,而決大部分的機構都不願意對鑒定藝術品失真承擔責任。另外,藝術品市場配套政策也不完善。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支援和鼓勵文化藝術品行業發展的政策,但缺少與之相對應的實施細則;藝術品市場的監管體系更是缺乏,而國家調控商業活動的最重要手段——稅收,也在藝術品市場裏飽受詬病,可行性不高。

我認為政府的職能部門應著手對藝術品市場進行調整,規範和完善藝術品行業鏈的各個環節是藝術品市場的當務之急,同時也希望藝術品市場的運營機構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構建和完善藝術品市場行業鏈的具體工作中來,這將對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起到良性迴圈的作品。比如一些行業協會的建立,會隨時根據行業發展的要求,為企業和政府提供雙向服務,維護企業利益,反映企業呼聲,協助政府進行行業管理。

以壽山石行業協會和政府的互動來看,如果配合默契,將會産生1+1>2的效果:政府引導壽山石行業協會,讓共同利益的壽山石産業主們合成經濟聯合體,行業協會對內協調相互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衝突,通過壽山石行業自律來促進共同發展。政府還引導行業協會,經常組織專業的團隊在外尋找有利於壽山石文化産業的項目,然後再交由協會裏的企業來消化。此外,政府會同壽山石行業協會每年組織在北京舉辦有影響的壽山石文化宣傳、名家新秀精品展覽活動,借著傳播和弘揚壽山文化和精湛的技藝的同時,也傳播璀璨息閩都文化和石雕藝術之都,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美麗的福州有如此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

季濤:文化行業的法制建設也到了迫切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季濤,理學碩士,留英學者,註冊拍賣師。目前任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諮詢與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拍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拍賣術語標準化起草小組組長,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我國的《拍賣法》是1997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文物保護法》則是1982年頒布實施,2002年修訂過一次。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行業的法制建設也到了迫切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首先,《文物保護法》需要修改得更加市場化。比如我國《文物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四款規定:“除經批准的文物商店、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外,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實際上,現在民間的古玩市場、私下交易遍地都是,這一條款已經名存實亡。只要不倒買倒賣國家明令禁止的出土文物和珍貴文物,應該允許和鼓勵民間開展文物古玩的流通和交易。法律修改後可以對大型古玩市場進行許可證管理,由他們協助文物管理部門對交易進行監督,而放開對於民間機構和個人的文物交易限制。

還有飽受爭議的《拍賣法》第61條“……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後面應該增補這樣一段文字:“但是拍賣企業、委託人明確知道或應當知道拍賣標的有瑕疵時,免責聲明無效。” 修改後的《拍賣法》可以增加“拍賣人應在拍賣標的的介紹文件中,對每一件拍賣標的説明已知的瑕疵,並聲明拍賣人是否能夠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如果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則拍賣標的介紹中就不應出現可能誤導別人為真的描述。”

事實上,要做到文物保真並不可行,所以免責條款是必要的,但是法律應該對此進行細化。比如説,拍賣行的圖錄中對某件拍品描述説“拍品傳承有序、來源清晰”,這不就是説拍品是真的嗎?可是同時,拍賣行又在競投須知裏聲稱整本圖錄不保真,這當然不行。所以必須要細化。

姜國芳:文化産業不能急功近利

(姜國芳,當代油畫家,中央戲劇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近些年來時好時壞,處於不穩定狀態。藝術品市場與藝術品拍賣市場是兩回事。但眼下,社會似乎比較注重藝術品拍賣的成交額,以此來判斷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於是我們每年都有一些漂亮的數據:拍賣成交額數據,同比增長數據,佔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份額等等。其實這些數額泡沬成份很大,如果以此來作為我們國家制定政策的依據,將會産生很大的負面作用。

文化産業是新型産業,其發展規劃、生産模式、運營結構、政策法規等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決不可一道命令而做大做強。文化産業要服從當代中國改革總目標,是建立中國體系的精神成果,而不僅僅是經濟目標。

作為一個藝術家,其重要責任和使命是努力創造出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藝術品,為推動中國藝術創作新的春天作出一份努力,更不能只看拍賣數據,關注交易成果,忽視藝術作品的內涵創作和發展。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得益於今天經濟的快速發展,藝術行業也一片欣欣向榮之景,我希望今後有更多的人喜歡藝術品行業,使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影響國際,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劉雙舟:稅收是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競爭力的首要因素

(劉雙舟,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副院長,兼任法學院工會主席、理論法學教研室主任,中央財經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主任。)

在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諸多因素中,稅收是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國際競爭力的首要因素。無論是進出口關稅,還是增值説、營業稅,我國是世界上對藝術品産業徵稅最高的國家。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説從最惠國協議國進口一幅完稅價100萬元的油畫,其進口環節的稅收為進口關稅和進口代徵增值稅的總和,即100×6%+100×(1+6%)×17%=24.02萬元,約佔購買成本的24%。進口環節稅約佔藝術品購買成本的24%,是在三個假定條件下的結論:第一,藝術品係原作而非複製品(複製品關稅為14%,總稅額約為33%);第二,從最惠國協議國進口而不是非最惠國協議國(非最惠國進口可達75%);第三,按6%計算關稅,而非按法定的12%徵收(按12%計算可達31%)。可見影響之大。

除了關稅稅率高外,藝術品進出海關的手續也是非常繁瑣的。藝術品進入中國一般分為永久進出口或暫時進出口,不管任何材質,都需向政府部門申請進出口批文。而申請批文的單位,則視品項而有所不同。一般永久進出口的當代藝術品或年代不超過100年的藝術品等,向各文化局與外聯局申請批文;而只要是有關港、臺、澳的展品都需向外聯局、文化局及文化部申請展覽;另外,古董或是年代超過100年的藝術品則需要文物局的批文。由於申請批文必須經過多個部門,審查長達30至40個工作日。

藺道軍:讓藝術“活”起來

(藺道軍,書畫批評家、收藏家、策展人,北京東方智略簽約專家,藝術品投資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EMBA、MBA 校外導師,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藝術品研究與投資委員會理事長。)

近些年,因為去各地講課的頻率日漸增多,我也得以到全國各地去看看不同的風土人情,體驗不同的人文氣韻。可惜,有一個現象讓我很痛心:很多文化在地方上都“死”去了。一些人文故居、歷史遺跡只是放在那裏的“屍體”。挂著個“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孤零零地站在繁華鬧市,卻門可羅雀。甚至有些地方已經成為了廢墟,沒有人去維護,更沒有人去瞻仰古跡、緬懷歷史。

我認為很多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故居之所以破爛不堪,面臨倒塌,肯定與文保單位保護不力有關,可是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明留給我們的歷史古跡太多,如果單純依靠某一部門的保護顯然是不夠的,有些可居住、可利用的故居完全可以和當代群眾的文化做好對接,形成好的地標作品。

對房屋最好的維修就是讓人居住。比如陜西一些有特色的歷史故居就允許村落的居民居住在古居裏,古建築裏有了人,人就成了民族文化的載體,古文明也重新煥發了活力。而且人們通過旅遊、展覽等經營手段反哺故居,進行管理甚至免費開放。於是,古建築和居民互相補充、良性迴圈,當地的人文環境、歷史傳承都能獲得雙贏。

與人文故居遭到冷落相對的是一些名勝“複製品”的繁榮。關於這方面的新聞我們依舊屢見不鮮了:江寧織造府原址復建,吳良鏞設計,投資7億;西安380億打造“新阿房宮”;河南開封“舉債千億造新城”……火熱的局面不外乎是希望通過對名勝古跡的拷貝,帶來旅遊業的發展和政績的輝煌一筆。可惜,毫不客氣地説,這種功利性的單純複製行為是毫無意義,甚至是可恥的。

名勝古跡經過時代的沉澱,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文化等方面曾取得的驕人成績,有利於撫今追昔,被後人瞻仰,研究。但是,利用現代科技的“復建”只能是東施效顰,貽笑大方。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在外貌上相似甚至相同,但文物所具有的古老氣韻、豐富的內涵文化卻是仿製品怎樣也達不到的高度。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眼下全國各地比賽似的建博物館、美術館。可是場館經常是“大而空”,這種現象媒體已經有了一些統計數據,可是擋不住這股熱潮勢如破竹啊。其原因我們暫且不追究,需要提醒的是,文化場館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品質。面積大、耗資多都不是亮點,遊客多、影響大才是重點。譬如電影的拍攝,名導演、名演員的豪華陣容都不能説明問題,票房的多少才是真正的參考值。可現在,我們似乎有點“舍本逐末”,對遺存的古跡不積極保護,卻攀比著倣建古城、建造博物館、美術館。城市建設中應有的人文關懷遭到擠壓,叫嚷著精神文明發展,卻端上來一盤粗製濫造的仿製品。這種畸形態勢必須得到遏制。

葉少波:國家應該在版權和稅收的問題上做到一緊一松

(葉少波,中國民協常務理事,中國民協壽山石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福建省民間藝術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福建海峽文化産權交易所總經理。)

國家要大力發展文化産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完善智慧財産權、版權的法律法規。文化産業最核心的發展動力是創造力,但現實的情況是,盜用智慧財産權、侵犯版權的成本太低,導致相當比例的文化企業都熱衷於“山寨”、熱衷於拿來主義,倘若我們的法律法規不能保護原創,不能保護版權,我們的文化産業怎麼可能有生命力?第二個問題,則要看國家對文化産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當前的稅收政策對於文化産業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甚至在國際上比較,我們對文化企業尤其是對於藝術類企業的稅收都是較高的。如果在智慧財産權、版權還有稅收的問題上能做到一緊一松,我相信我們的文化産業會得到質的提升。

袁乙平:藝術教育不是技法培育,更是一種精神陶冶

(袁乙平,北京聖傑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書畫網總編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各種輔導班層出不窮。特別是去年“兩會”引發強烈關注的“書法進課堂”提案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援後,書法教育被認為是門檻低、技法簡單的培訓項目而遭到大量培訓機構的追捧,什麼“24小時就能練一手好字”、“讓四五歲孩子變成神筆馬良”、“成名要趁早,當代某某名家名師坐堂”等宣傳屢見報端。可是藝術不等於技法,藝術教育也不是技法培訓,怎能依靠簡單的重復勞動來取得成效?藝術應該是一種格調、一種精神追求和興趣陶冶。我很欣喜在鍵盤如此發達的今天,書法這門國粹藝術尚能枯木逢春。但我也很心痛回歸校園的書法課也大都以體驗和娛樂為主,準確的説不是書法課,應該是寫字課。在此,我想書法進課堂之前一定要理清書法藝術、書法教育、寫大字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簡而言之,書法藝術的事歸文化部管,書法教育的事歸教育部管,寫大字屬於學習工具應該由國民自省自發,這三者唯一的共同點是都以漢字書寫為載體,但在實際操作中是截然不同的事物。書法藝術源於小眾創作,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只能是熏陶或啟蒙教育。因為社會大眾的認識偏差,總是錯把寫好漢字與書法藝術創作相混淆。其實書法教育工作,我只想説:“能引導更多的孩子長期對書法保持興趣,願意一直寫下去就是書法教育的成功。再多的噱頭或宣傳只能是畫蛇添足,因為美育教育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希望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從事藝術教育推廣工作,更多的孩子喜歡走進美術館、展覽館等場所進行藝術熏陶,有更多的藝術教育機構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特點等,將藝術作品更好地解讀、呈現給他們。眼下,我國針對兒童的展覽或者藝術教育機構真是乏善可陳,其實真正的藝術魅力,並不在於展覽中有多少作品賣出,而在於影響到了多少人。而孩子是民族的希望,影響到了他們則影響到了未來。

大文化時代已經來臨,我期待國粹藝術能發揚光大,期待國民美育能迅速普及,期待書法能真正的走進中小學課堂,也期待更多的社會輿論能關注文化。

下一頁古墨投資正逢其時上一頁木雕佛市場何時能被“點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八十五期
· 中國玉器市場發展足跡貫述
· 于非闇點亮新春書畫市場
· 藝術品的微信行銷,能走多遠?
· 潘天壽書畫作品的市場行情
· 木雕佛市場何時能被“點燃”
· 本屆“兩會”能為中國藝術帶來什麼
· 古墨投資正逢其時
· 當代藝術話題系列報道(一)
· 任何人都不能以藝術的名義去犯罪
· 保利上市,一人升天雞犬可同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