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正方形的輕逸:攝影大師的跨界之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6 17:20:13 | 出版社: 《收藏·拍賣》雜誌

從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普拉達(Prada)再到迪奧(Dior),知名的國際品牌與藝術家合作的經典案例數不勝數。有趣的是,出産奢侈品牌最多的兩個國家:法國和義大利——同時也是歷史上誕生眾多藝術家的福地。這一絕非巧合的事實,説明瞭一個地域的藝術氛圍與奢侈品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更從另一個角度説明瞭奢侈品的“藝術性”不容忽略。近年來,西方奢侈品界也愈發地對東方藝術家的作品感興趣,比如法國奢侈品品牌愛馬仕(Hermès)與著名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合作,前者是具有藝術家精神的品牌——尊崇工藝、尊重審美、徹頭徹尾的完美主義;後者則是借助攝影這一媒介,將東方禪意的藝術觀念闡釋至極致。

杉本博司×愛馬仕

創立於1837年的愛馬仕,最早是以製作高級馬具起家。注重傳統手工藝,是這個品牌的基調,這也決定了它對於上乘材料和精湛工藝的追求,而這種高要求已經滲入品牌的文化傳統之中。其文化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手工技藝的歷史。傳統而高超的手工技藝對於愛馬仕這個品牌來説,是標誌、是血統、更是底氣所在。要知道,每件皮件、鐘錶、絲巾甚至是珠寶都是通過工匠的雙手製成,可謂是真正帶有溫度的産品。而工匠在製作産品方面的耐心、專注以及極有原則的挑剔,正如雕塑家雕琢藝術品、作曲家創作樂譜一般,講求原材料的完美無瑕、技藝上的熟練與精準把握,以及長久的保存與價值的傳承。因此許多人甘之如飴等待多年只為一個包包,而愛馬仕也絕不會因為這樣的等待而降低水準加快速度。這種樸素的工匠之美,可以説是這個浮躁年代難得的傳承。

  

或許正是這種對藝術性的追求,讓其不拒絕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合作,讓自己幻化為真正的藝術品。吸收來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靈感,不僅能使得産品的式樣和類型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藝術內涵,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彰顯和豐富了品牌的文化底蘊。同樣地,對於藝術家來説,他們的作品得以出現在一種新的載體之上,被扶持和推廣,從而成為另一种經典,顯然也是美事一樁。

2012年,著名的日本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應邀為愛馬仕擔綱設計限量版“藝術家方巾(Hermès Edituer project)”。這次合作是愛馬仕的第三個“藝術家方巾”系列,即是與著名藝術家的特別合作系列。愛馬仕在2008年推出了該主題的首個系列“方形禮讚”(Hommage au carré),取材于1976 年逝世的德裔美籍藝術家約瑟夫•艾爾伯斯(Josef Albers)的繪畫作品。艾爾伯斯是“歐普藝術”(OP Art)的先驅,其簡潔、抽象和實驗的繪畫風格為方巾構成了一種純粹的造型之美。第二個“藝術家方巾”系列則是在2010年與概念派藝術家丹尼爾•布倫(Daniel Buren)創作的,名為“方巾上的紀念照”(Photo-souvenirs au carré)。該系列用了22張照片作為設計元素,但它們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攝影作品,借用藝術家自己所言“紀念照”來形容更為恰當:這其中既有他本人設計作品的照片,也有他遊歷世界時所拍的各種遊客觀光照。藝術家所做的,則是為這些“自然天成、毫無矯飾”的照片設計各式邊框圖案。彼此關聯又各有不同的邊框效果,是這系列絲巾的特點所在。

  

黑白大師對色彩的感悟

現年65歲的杉本博司出生於日本東京,他在美國學習攝影並創作了一系列哲學命題的作品。如今,他的作品被眾多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收藏。作為亞洲當代攝影作品最高拍賣紀錄保持者之一,杉本博司作品的魅力在於,他的攝影從不局限于“攝影”本身,而更多包含了對歷史、科學與宗教的探索和詮釋。如果説大多數人通過攝影去捕捉“真實”,他則是利用攝影這種表現形式,去反映“幻想”。杉本最著名的幾個系列《劇院》、《海景》、《建築》都是黑白攝影,他鏡頭中的畫面往往體現出空寂的東方美感,無論是劇院、大海或是建築都隱喻著時間和歷史,而現實中的物質往往在他的照片裏呈現出近乎超現實的形態。用他的話來説,他所拍攝的是“物的歷史”,是對“時間”的探索。

  

“影子的顏色”是杉本罕見的彩色作品。“彩色是化學顏色,是虛偽的。”杉本曾這樣解釋他從來不拍彩色照片的原因,但顯然他不忌憚打破常規——包括他自己的常規。我們無法推測杉本從何時開始對色彩産生了興趣,很可能是來源於他對科學的熱情,畢竟,他的靈感來自於牛頓和歌德分別對色彩的研究:牛頓的觀點從物理出發,認為色彩與光息息相關,而歌德則認為人們看到的色彩與主觀經驗有關。為了完成這個項目(或者説是研究),需要準確地記錄陽光被棱鏡分解後投射到白墻上的色彩,這就需要一個特殊的觀測裝置。在這一點,杉本體現出了驚人的執行力:他在自己的工作室裏安裝了一個下及地板、上及天花板的巨大棱鏡。從形式上來看,這也可謂是另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了。愛馬仕的藝術總監Pierre-Alexis Dumas如此回憶他第一次去杉本的工作室拜訪時的場景:“我依然清晰記得,在一間光線充足的大房間裏,豎立著一根密實的完全透明的水晶棱柱,就如同一根立柱佇立在地板與天花板之間。這是個實驗性裝置,每天清晨,陽光都穿過立柱,造就出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而光影就投射在工作室的白色墻壁上。”此前Dumas已經在銀座的回顧展上和金澤當代藝術館裏看過杉本的作品並頗為欣賞。對於這個了不起的裝置,杉本自己也笑稱:“這個項目是永無終點的,因為即便在我離去後,所有的觀測依然可以很好地繼續下去。”

  

裝置製成之後,拍攝也不算輕鬆,每天可供拍攝的時段很短,只有清晨的一小段時間內可以捕捉到光影的顏色。於是,杉本每天早晨5:30起床拍攝。此時,初升的太陽正好將光線照射在棱鏡的理想位置,而透過棱鏡分散的色彩則反映在白墻上。隨著太陽的上升,光線産生的顏色也不斷變化,這正是大自然産生的“無限漸變”。人們對“影子”的認知通常停留在“黑色”,而透過棱鏡落在墻上的這片七彩斑斕,正是影子被分解之後的顏色。“每天凝視著明亮的棱鏡産生的色散,我也産生了對於牛頓七色光譜的疑惑”,杉本説,“這個世界充斥著無數的色彩,為什麼自然科學非要説世界上只有七種顏色呢?我相信,通過那些被人忽視的細分色彩,你可以獲得對世界更真實的感知。”  

  

影子的靈動

  

在這個項目中,杉本使用到的攝影器材只有非常樸素的舊式寶麗來相機,甚至為此買下了一批過期寶麗來相紙的全部庫存。在數位時代,這種傳統膠片相機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邊緣,但仍然吸引著相當數量的攝影藝術家用它進行創作。至於杉本為什麼一定要用寶麗來拍攝,我們並不得而知。他本人曾説:“只有用即時相機才能捕捉瞬息萬變的光。”然而事實上,只要有足夠快的快門速度,任何一台相機都可以捕捉同樣的畫面。而寶麗來有一個區別於其他相機的特點,就是拍攝後直接顯影生成照片,並不像一般的底片那樣可以在後期通過沖洗技術來控制顯影效果。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假設説,這是作為藝術家的杉本對於器材偏執的要求,不求昂貴精良,只需簡單直接,正所謂“善書者不擇筆”,正是這種不可控讓照片更接近真實。

  

可以想像,“影子的顏色”這系列作品若是呈現在畫廊裏的話,大概會被平平整整地裝裱和固定在墻上,如同色彩圖鑒一般。然而,杉本的表現意圖並不止於此:他在拍攝過程中,注意到白墻上的色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變化在不停地移動變幻。流動的色彩比定格的更加迷人,這給杉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説通過傳統的攝影展示方式只能呈現固定的畫面,那麼通過別的方式讓色彩流動起來則更加靠近“影子的顏色”此系列的宗旨。這大概正是杉本願意將它們製作為絲巾的原因:絲巾輕飄飄的材質和氣韻,用來表現顏色的融合和舞動剛好合適。附著于絲巾之上,影子們也就成為了一道很輕的色彩——還有什麼能比光和影子更輕呢?這種程度的“輕”,同時包含著有關現實世界的“重”,失去了物質的重量,而提供了一條連接自然與時間的線索。它不僅與輕靈和優雅有關,同時,也與精確和堅定有關。

杉本博司與愛馬仕合作的絲巾于2012年6月開始發行,同年在巴塞爾藝博會期間在愛馬仕文化博物館作展覽展示。

展場中部豎立著巨大的棱柱,四週挂滿合作絲巾的半成品,墻面上展示了對應的寶麗來影像,展現了從光從攝影作品到産品的完整過程。

杉本在討論選用哪些攝影製作絲巾作品

杉本博司手拿寶麗來相機站在棱柱投射的光影中

     (文/杜揚)

下一頁長沙窯隨筆之雙魚榼上一頁線上線下的合作與博弈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拍賣》第1308期
· 博物館不是藝術品倉庫
· 博物館的經營之道
· 正方形的輕逸:攝影大師的跨界之旅
· 長沙窯隨筆之雙魚榼
· “丹青聖手”羅星橋
· FBI藝術犯罪組創始人:羅伯特·惠特曼
· 從少勵畫廊折射的香港畫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