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博物館不是藝術品倉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6:54:04 | 出版社: 《收藏·拍賣》雜誌

博物館不是藝術品倉庫

《收藏·拍賣》:上海博物館在2012年剛剛度過自己60週年的生日,這60年裏上海博物館的機構設置和館藏陳列體系有什麼變化?陳燮君:上海博物館在1952年底正式開館,2012年剛好60週年。其中幾易其址,從建館初期在南京西路舊跑馬場總會,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正式搬進現在總面積達39200平方米,寓意“天圓地方”的人民廣場新址。當然這不是唯一的變化,在建館初期,上博的機構設置倣照蘇聯博物館模式,採用三部一室制,設立保管部、陳列部、群工部、辦公室,而基本陳列是按歷史時代分設史前時期、商代、西週到近代工藝品等十大陳列室,集中反映中國歷代藝術發展的概貌。現在,上博主要分為青銅、陶瓷、書畫、工藝等學科部門,藏品大類21類,設置學科研究部門、業務部門、黨務行政管理部門共21多個,包括考古部、典藏部、實驗室、修復室、教育部、資訊中心、文化交流辦公室等辦公部門和相關的業務部門。整個機構設置和上世紀50年代建館初期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變化。

《收藏·拍賣》:有人認為博物館的陳列館藏常年不換,大部分藏品都不見天日,博物館是一個藝術品倉庫,您怎麼看? 陳燮君:博物館並不是藝術品倉庫,博物館運作有自己的規律,任何一個國際上大型博物館都不可能把所有藏品通過陳列展示出來。以上海博物館為例,現在設有古代雕塑、古代青銅、古代陶瓷、暫得樓陶瓷、歷代繪畫、歷代書法、歷代璽印、少數民族工藝、明清傢具、歷代玉器和歷代錢幣共11個專館,另外有三個展覽廳。藏品方面,除了87萬件參考品,上博有超過14萬件國家一、二、三級藏品。陳列展品的數量大約佔總館藏的1/10,這是符合博物館展示規律的。以書畫為例,珍貴書畫對光和溫濕度等環境問題非常敏感,因此對書畫展品的保護制約了陳列的時間,因此一定是輪換展出,一般以半年或一年為期限。上博是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和工藝為主,像現在這樣將1/10的藏品拿出來展示並不斷更換,是很正常的。

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與國外博物館合作能力體現了博物館的重要的競爭力

《收藏·拍賣》:過往對博物館的關注在於館藏的數量和品質,但近年似乎更注重博物館的綜合實力?

陳燮君:對。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與國外博物館合作能力對於博物館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博物館除了有豐富的館藏外,專題展覽也深受專業人士和普通觀眾的歡迎。專題展覽的籌備時間大部分都超過2-3年,有一些甚至需要6-10年的時間。很多觀眾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展覽要籌備這麼久,其實大量時間用於研究和展覽的前期準備工作。一個展覽的研究工作除了上博的研究部門的參與之外,還有文物借展機構的專家共同參與。

  60週年的特展之一“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便是一個例子。這個展覽事前籌劃了10年之久,除了上海博物館藏的十多件元青花瓷器,還包括了來自土耳其、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以及國內文博、考古機構的收藏,參展機構達30余家,總數90余件。許多國外展品是首次來到中國,而國內部分展品也是首次公開露面。

  元青花在近五六十年來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從淵源來説時間更長一些。在五六十年前美國的學者就對元青花進行比較研究,特別是找到了被稱為標準器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奠定了研究的基礎,所以這些年來元青花在國內外都是研究的熱點。從瓷器的收藏來説元青花並不是大眾,有些主要的博物館可能一件元青花藏品都沒有,但是上博就有十幾件元青花藏品,其中五六件特別好。上海博物館經過十年的籌備最終呈現了本次展覽。我們邀請國內外的元青花藏品共濟一堂,進行了一些梳理。為什麼會形成元青花熱?元青花藏品到底有哪些代表作?“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元青花在世界範圍記憶體世作品也就300-400件,上海博物館有責任用一流的展覽去回答這些問題。當然展覽籌備過程並不容易,為了保證展覽品質,在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外,部分展品要從國外運來,路途遙遠,借展方有很多的考量。向國內文博機構借展也要千方百計,調動了各種渠道和積極性才得以如願,上海博物館得到了各借展博物館和機構的大力支援,當然這也得益於“元青花”主題的策劃非常具有感召力。大家信任上博的研究實力。上海博物館的每個展覽都不是臨時起意的,像這次展覽雖然許多國內外的展品都是首次公開露面,但是上博對元青花有長期的研究。元青花是有緒流傳的,有跡可循,顯山露水,因此當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其實早就已經知道要去哪找展品,由此可知研究能力、策展能力和與各博物館的合作能力對博物館來説十分重要。

  

讓古代文物與當下連接是今天博物館的職責

《收藏·拍賣》:可以看出籌備“美國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有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在,上海博物館是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位和展覽規劃?陳燮君: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我們的展覽有一個3+1模式。所謂3+1的3,一個就是對人類古文明的展示,這一點經過近十年來基本上把框架建立起來;另外一個指的是中國邊遠省份和文物大省的珍品展,這十多年來上博舉辦過西藏展、新疆展、內蒙展等,都産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第三個就是精品展、極品展,像三次國寶展、元青花大展都屬於這一類。3+1中的1指的是利用上海博物館的館藏優勢策劃的展覽,比如説甲骨文、顧繡、竹刻等展覽,這些館藏精品展近幾年舉辦得非常成功,有的展覽也得到了兄弟省市博物館的加盟和支援。上海博物館已經按照這個模式成功地走了十幾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展覽業績。

  有人認為博物館只守著一些不變的館藏陳列,觀眾在進入一兩次後就失去了再次進入的吸引力。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首先,經典的東西永遠是稀缺的。別説是專家,就是作為愛好者,也是常看常新的。同時館藏作品並不是長期擺放,而是輪換更替的。更重要的是上海博物館每年都有非常好的主題展覽。在展覽中,上博努力把陳展置身於歷史的本源,把它放在歷史情境當中去加以展示。通過一些展示手段,比如燈光處理、展架處理、展櫃處理,還有包括文化符號的提煉,都力求給人一種文化現場的感覺。因此,用現代的研究方式和新的展示形式展現古老的文物,可以讓古代的藏品煥發新的影響力,與當下連接,不斷吸引觀眾再度進入博物館。

  《收藏·拍賣》:還有什麼是今天博物館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陳燮君: 傳統博物館的三大功能,一個是收藏、徵集、保管的功能;第二是研究的功能;還有就是社會教育的功能。未來在這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方面上海博物館還要繼續努力。什麼叫“傳統功能的現代化”,指的是:第一,是借助於高新技術的收藏徵集保管功能,通過科技手段更好地保護好古代文物,將它們傳承下去;第二,是形成自己學科發展優勢的研究功能,發揮自己的強項,做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第三,是面向現代社會的社會教育功能,將博物館的教育項目變得更豐富,使博物館的展覽更受觀眾歡迎。圍繞著這三大傳統功能的現代化,上海博物館近幾年正在積極探索。另外一個就是觀念的現代化,什麼叫“觀念的現代化”?比如多少年來上海博物館都是以物為重,博物博物,一個是“博”,一個是“物”,以往的觀念是要求博物館應有豐富的藏品,今後當然也不可能不以物為重,但是除了以物為重外還要加上以人為本。傳統博物館,像上海博物館這樣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還是要強調實物性,但是現在還要有現代化手段的加盟。博物館要重視外事工作,但這些年我們覺得還是要提升,需要昇華到文化交流這麼一個新的理念。以往我們説靠人事管理,這些年也在積極探索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原來博物館強調人防、技防、物防,安全保衛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提出了新的平安建設的理念,這個內涵要豐富得多。上博多年來獲得捐贈者捐贈的大量藏品,一般公眾可能認為只要保管好和展示好這些藏品就可以了,但上海博物館提出要善待收藏家,如果收藏家或者捐贈者家屬有什麼困難,我們會竭力提供關懷與幫助。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繼續進行文化創意産品、博物館禮品的開發、博物館資訊化工程。還有公共教育,包括舉辦高端的講座,上海博物館除了出版展覽圖錄外,還會推出許多教育性讀物,博物館的未來在很多新理念的引領下依然有大的作為空間。

上海博物館外觀圖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現場圖,圖中瓷器為標準器“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大展”現場圖,瓷器不能搖晃,為此布展花費大量心血,展示櫃的中心用鋼筋直接連到地面,但是從表面看不出來,經過外裝飾後依然晶瑩剔透

上海博物館陳燮君館長

 

(采編:蒙麗詩圖:上海博物館)

下一頁博物館的經營之道上一頁節選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拍賣》第1308期
· 博物館不是藝術品倉庫
· 博物館的經營之道
· 正方形的輕逸:攝影大師的跨界之旅
· 長沙窯隨筆之雙魚榼
· “丹青聖手”羅星橋
· FBI藝術犯罪組創始人:羅伯特·惠特曼
· 從少勵畫廊折射的香港畫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