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雕塑在當代文化的延伸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5 09:43:18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雕塑在當代文化的延伸中,原有的概念已經不再奏效,而探討雕塑在當下的概念設定也並不是一件著急的事,因為在當下,重要的不是設定,而是帶有非自由隨機的無限可能的嘗試。雕塑是什麼?對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做回答,並不等於説我們的藝術知識和思維能力存在欠缺,而是當代文化下,我們的藝術知識、思維能力每天都在接受新的經驗挑戰,可能今天所發生的就能使昨天的輪調所坍塌,而今天所做的概念設定在明天看來,或許已經不再合理。

前言:

中國雕塑歷史的發展,每個階段對雕塑的概念都不一樣,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下我們談的“雕塑”也只是階段性的理解。

中國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轉變都與90年代政治上的改革開放有關。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現代雕塑還是一種“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的基調,大部分都是帶有政治目的、政治服務的因素,而在政府的規劃下,現代雕塑更多的成為了參與公共空間的一種藝術形式,甚至至今,這種現象依然影響著公眾處於公共空間時的感知。政治上的開放也帶來了文化的開放,西方的現代文化的進入,給了中國文化新的衝擊,在藝術方面,西方的現代藝術給了中國藝術家一種思維的解放,對於雕塑來説,應該是拋棄了一種“服務”的觀念,開始更多呈現雕塑家本身的觀念以及雕塑本身。其實,雕塑的概念是一個西方的概念,中國本土雕塑沒有這個概念。中國現代雕塑也受到了國外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更多的是古典美學。

當代雕塑從一個狹隘的領域在不斷地拓寬,這也得益於當代藝術、當代文化的“佔領”。而説到這裡又不得不回到改革開放所引起的文化衝撞。就在前幾年或者是今天,我們談論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導致的中國本土文化的沒落”,然而我回過頭了看,可能這種“入侵”帶了的利遠遠多於弊。其實西方現代文化給中國藝術家帶來的解脫並沒有使他們完全拋棄中國文化,這種解脫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反思。這種反思也帶來了中國文化的新局面,雖然説對中國文化的“重構”並不一定準確,但當下文化的延伸的的確確在重建我們的經驗。

中國當代雕塑呈現的是一種語言、觀念、材料、技術等更為綜合的知識體系的層面。雕塑、裝置、建築甚至牽連著多媒體以及現成品在當代藝術中的位置越來越多元,當代雕塑的邊界也被拓展的越來越寬,所以當我們在觀看一件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們可以定義為它是雕塑作品,又可以歸納到裝置的範疇,但是我們都避免著作出這種草率的決定,把他們歸納到空間藝術上或許才不會引發太多的爭議。但是,當代藝術呈現的不是對於某種領域的圈定,而我們也不必糾結于當代雕塑的概念以及範圍,他們還需要時間的梳理,而概念的設定,後者會在反觀藝術史時給予他們的認定。

當我們談論了概念,轉到雕塑的市場層面,似乎略顯跳躍,但是市場這一環節又不得不提。在國內的各大拍賣中,雕塑所佔份額著實微弱,而價格也不像油畫般價格翻了又翻。雕塑對於儲藏的一些限制,使得很少人收藏雕塑,不如繪畫容易保存,而雕塑市場的“冷靜”似乎讓人淡忘了這一藝術門類。但是這並不能否定中國雕塑的位置,隋建國的《衣紋研究》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而這也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第一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望的不銹鋼作品,也被安置在不同的場合,蔡志松曾獲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獎——“泰勒大獎”,成為該活動一百多年曆史中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除此之外,藝術衍生品的出現也讓雕塑市場出新了新分支,“稀奇”是向京、瞿廣慈的創立的藝術品牌,已在北京有多家分店,並且也在計劃國內其他城市以及國外銷售,不得不説,“稀奇”在幾年的經營中成績惹人注目。當我們鋪陳出種種成績,我們會看到,雕塑的市場的“冷靜”並不代表“冷淡”。

下一頁齊鵬,從量變到質變上一頁成為“藝術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1月刊
· 成為“藝術家”
· 齊鵬,從量變到質變
· 態度、觀念、抉擇、無法回避的記憶
· 零藝術中心返璞歸真的期許
· 冷靜背後的挖掘
· 實踐的無限
· 對於經驗的懷疑——展望
· 從雕塑拓展開來的當代藝術——瞿廣慈
· 真實的可能性——向京
· 亞歷山大•考爾德:躍動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