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在《雕塑中國》的學術講座中,趙力作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中國藝術市場數據分析中心”主任從現實狀況出發分析了雕塑的市場趨勢。 在此次講座中,趙力認為雕塑市場雖然呈現增長趨勢,但是規模卻很小。其實從拍賣市場來看,去年也就是2011年,藝術品拍賣大概是975億元左右,中國書畫市場佔60%,而屬於雕塑的市場加起來可能都不超過幾千萬,這種比重的差距遠遠大於國際市場同樣數據的比較,雕塑在國際市場上通常的交易額佔到13%,去年全球藝術品交易額為2000億美金,而雕塑的交易額在200億美金左右。而在2010年2月,在倫敦蘇富比拍賣中,國際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一件青銅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萬英鎊的天價,雕塑在國際上的收藏地位可見一斑。這樣的差距現狀也就足以説明中國雕塑市場在體系上的不完善。然而這種不完善其實也代表著一種未知的潛力。趙力在此次講座中談到很重要的一點,目前雕塑市場在向當代轉型。從時間線來梳理,中國雕塑分為古代雕塑、近現代雕塑以及當代雕塑。當下藝術市場的逐漸完善以及對於中國文物的保護,古代雕塑已經很難流通,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允許進入拍賣市場的。近現代雕塑資源的匱乏也無法在藝術市場中佔有一定穩固的位置,所以當代雕塑就成為挖掘的重點,而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當代雕塑佔了90%以上的份額,並且當代雕塑的市場也給予了近現代雕塑市場一種帶動作用。 雕塑對於收藏放置的一些限制,使得很少人收藏雕塑,而雕塑市場的“冷靜”似乎讓人淡忘了這一藝術門類。但是這並不能否定中國雕塑的位置。國內對於雕塑的收藏與國外有著很大的差別,國外對於雕塑的收藏是一種系統性的,而這也是國外對於藝術品收藏長期以來的一個局面。在國內,不論雕塑也好還是其他藝術門類,對於收藏都存在很大的投機性,當然職業的藏家有,但是很少。而雕塑本身的體量、儲存限制無疑在這樣的局面中又給自己設了一道屏障。不過有屏障也好,投機也好,市場冷淡也好都不是絕對的,依然有重建局面的領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