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中國——一個民營美術館的抱負與雄心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05-14 14:59:14 | 文章來源:江西美術出版社

讀書>

 2002年,今日美術館在北京正式啟動,管理者吸收前者的失敗教訓,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美術館的運作模式及管理經驗,開始有意識的將今日美術館打造成一個非盈利藝術機構,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和藝術品的捐贈。隨著眾多品牌贊助商的加入,今日美術館逐漸獲得了新的資金支援,為民營美術館的“造血機制”開創了一條新路。今日美術館也逐漸成長為了中國民營美術館的代表。 2005年之後,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持續升溫,民營美術館也出現爆炸式的發展,上海的多倫美術館、證大美術館,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和靜園美術館等相繼成立。2011年,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館隆重推出“中國當代藝術30年(繪畫篇)”,並高調提出“做中國的MOMA”的口號,其最新的動作是要在北京興建三萬平米的新館,這也標誌著近幾年來的民營美術館熱潮達到了最高峰。建立 2012年初,在人文底蘊深厚的六朝古都南京,也有一家非盈利性質的美術館即將展開它雄心勃勃的計劃,這就是南京三川當代美術館。


在2007年北京•今日美術館《文脈當代•中國版本》大型綜合藝術展上的合影(中立者為“瑞信”代表,右一為楊東,右二為仇德樹,左二為陳孝信)

南京三川當代美術館最初的成立頗帶有一點傳奇色彩。現任館長劉女士在一次與幾個喜愛藝術的朋友的聊天中,談到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看法時,無意中提到了創建美術館的想法,沒想到與朋友一拍即合,説幹就幹,就此開始了南京三川當代美術館 的籌建。雖然這看上去更像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但事實上,館長劉女士與她的團隊已經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多年,並深有心得。南京三川當代美術館的創立,既不像民生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大體量的美術館那樣無所不包,立志做到“最大”;也不像一些以美術館之名,行圈地融資之實的“空殼美術館”那樣無所作為。南京三川當代美術館從建立初始就有著自己明確的學術定位和展覽方向,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性”。

“中國性” 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使得館長劉女士深刻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優秀美術館對藝術發展和強化文化認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她看來,中國當代藝術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事實上已經逐漸從全盤向西方學習、反叛傳統的大方向,轉化為了尋求建立於本土傳統資源以及當代現實基礎之上的“中國版本的當代藝術”。


在北京當代藝術館(宋莊)2011年《文脈中國•超寫意架上藝術10+10》展廳內的合影(左起分別為:張方白、汲成、譚平、陳孝信、吳震寰)

1  2  3  4  


2012_28期

烏日根作品

瞿倩梅:大地音樂家

過去的、現在的

王度:打造“中國當代美術館”

臨界:一種面對現實的態度

三川中國——一個民營美術館的抱負與雄心

家樂福:語法、物品及娛樂的經濟學

SUSPENSION 懸置——“物”的匿名與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