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望聞問切”藝術品春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3 15:31:54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切 另眼看春拍:

看數量還是看品質

重價格還是重價值

文/秋水

山雨欲來風滿樓

與往年媒體“大炒特炒”天價拍品不同,今年春拍尚未落幕,已有媒體將挖掘到的藝術品拍賣行業存在的種種“惡行”公諸於眾。為此,中國拍賣行業協會6月10日提前發佈了本該在15日公佈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自律公約》,並召開新聞發佈會與媒體作了溝通。

實際上,類似收取鑒定費、圖錄費等做法多存在於一些“著名”的小公司,知名拍賣公司恥以為之。但從媒體提供的稅務數據看,被點名的公司確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假拍,虛報成交率、成交價、成交額的現象,且這種情況顯然是長期存在。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行業都必然存在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貓膩和黑幕。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亂象,也充分説明瞭這一市場遠未發展成熟,還沒有真正進入誠信、規範經營的階段。因此,我們在糾其失序的同時,還應積極地向前看。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所有的質疑、糾偏糾錯,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市場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文物藝術品收藏大國,歷朝歷代有數不清的品質優秀的收藏大家的經驗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鑒。當今藝術品拍賣場上,每一季拍賣,都不乏品質優良的私人收藏系列,這些經受住了時間、審美取向、歷史檢驗的收藏品,才是真正值得學習和參照的典範。我們要善於從這些收藏中汲取養分,而不是一味盯著藝術品的“天價”,以及市場存在的不規範和不足之處。

區域性影響下中國繪畫藝術的價值與價格

隨著國際化發展步伐日漸加快,越來越多的藝術品從業者認識到地域差異的重要性,一件具體的藝術品,其民族性、藝術性和文物價值及國際性,已經影響到其價值的評估。中國書畫或者説中國繪畫藝術的國際性,與其他古董工藝品相比,長期以來始終是較弱的一環。雖然傳統中國書法、繪畫存在了幾千年,對中國文化乃至亞洲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然而,中國書畫尚未發展到具有國際話語權的程度,影響所及主要還在亞洲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當下中國區域的中國書畫拍賣,我們關注的不應該是那些創高價作品的價格,而應看它們本身是否具有較高的民族性、藝術性和國際性,具備了前兩者,可以在區域市場創天價;具有國際性,代表了中國文化,才能在國際市場為國際收藏者認可和接受。

由此,我們不要總是質疑“天價”的真實性,這是稅務和工商部門要關心的。收藏者、研究者或從業者應將視角轉向更理性的層面,如作品本身的品質如何?是否具有民族性、藝術性、歷史文物價值和國際性?是否該藝術家的精品之作,可以代表藝術家的最高水準?該藝術家在其生活的時代,以及如今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該藝術家畫作的存量怎樣?這些問題才具有實質意義。

評估價值需要有一定的專業修養,而價格只是一段時期裏的市場表像,表像是變化的,永遠替代不了價值。價格的表像越紛繁複雜,我們更應該回歸到對價值本身的認識上。有價值才有高價格。梅雲堂藏張大千書畫專拍尚未舉槌,已在業內引起轟動,原因即在於梅雲堂對張大千作品精、專的收藏早有盛譽,是私人收藏張大千作品中品質最優秀的系列之一。該專場25幅張大千畫作拍出6.8074億元港幣,單件成交均價為2722.96萬元港幣,是中國書畫有史以來作品成交均價最高的一場拍賣。

當前看待中國書畫的拍賣,不應該輕易忽視中國區域這個事實。價格在四、五億元人民幣的層面上,既便是西方市場上的西方大師作品,其代表作也未必隨時都能拍到這個價位。估價過高,畢加索、莫奈等人的作品照樣流拍。5月3日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拍賣中,畢加索《閱讀的婦女》成交價僅2136萬美元,低於2500萬美元的估價。

今年春拍,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的市場地位繼續升高,受重視程度超過往年。但作品存量稀少的事實越來越明顯,精品出現的量繼續縮小,著錄、收藏傳錄清晰的明清大家作品仍是追捧的重點。近現代書畫方面,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等名家作品的品質較往年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藏家放量出售藏品。當代書畫板塊,在各路人馬緊追吳冠中作品的帶動下,很多當代名家作品出現超行情價成交的現象。

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方面也是如此。紐約、倫敦幾年前撤消以中國藝術作品為主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意味著西方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認同的不足,接受程度有限。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以後,回歸中國市場為主體的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重新審視和重估早期油畫的價值和地位,拍賣公司在當代藝術全面受挫的背景下,重啟早期油畫的尋根之旅,3年來成績顯著。

尤倫斯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近年全面拋向中國市場,香港、北京春拍當代藝術板塊深受影響,引起業內人士廣泛議論。尤倫斯清空貨車,滿載人民幣還鄉,然而,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長期觀察和構建的收藏體系,無疑更具典範性——我們期待著本土收藏家中,未來能出現更多中國的“尤倫斯”。

全球語境下中國古董工藝品的話語權

瑰麗的青銅器、絢麗的唐三彩、典雅的宋瓷、簡約的明式傢具、清雅的文房珍玩、鬼斧神工的雕刻藝術品,中國歷朝歷代的古董工藝品遠比中國傳統書畫幸運和不幸。幸運的是較早的就代表中國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在國際藝術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幸的是,清末至20世紀早期,國家的落後和貧弱,引來了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搶掠,以致大量珍貴文物藝術品流落他鄉。

正是在這种家國不幸的背景下,中國古董工藝品在日本、歐美地區掀起了長達百年的收藏熱潮。至今,中國的很多高古藝術品交易重鎮仍然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地區。與中國書畫、當代藝術相比,古董工藝品因國際市場形成較早,收藏群體更加國際化,因此,對其價值的認可也具有國際性,價格的漲幅有著可循的軌跡。

元代以前的古董工藝品的主要市場仍在歐美地區,明清瓷器、古董雜項及當代工藝品以中國市場為中心,海外回流多以明清時期製品為主,以瓷器、玉器、銅器為大宗。從近10年的交易情況看,中國市場已擁有了對明清古董工藝品的話語權和定價權。紐約、倫敦、香港市場上,中國收藏者在這一領域佔有主導權,一段時間內中國藏家對某一品類的追捧,將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行情上漲。

本季春拍,以戴福保收藏瓷器工藝品、玫茵堂收藏瓷器兩場專拍影響最為深遠。紐約蘇富比3月推出的戴福保藏品專拍,藏品的整體水準一般,但其中一件類屬民國的藍描金開光粉彩花卉紋雙耳瓶,估價800至1200美元,現場拍到了1800.25萬美元(約合1.1809億元人民幣)。對於這件瓷器是民國時期還是乾隆年間製品的探討,暴露出了兩種心態:一是以委託人和拍賣公司為代表的客觀、謹慎,一是以高價為基礎推論的激進派。其實,在拍賣公司確定其為“類屬民國”時,激進派已輸在了起跑線上。委託方古董商戴福保後人及拍賣公司本應將利益放在首位,但是,他們抵制了誘惑,以一貫的嚴謹和專業標準,放棄定為乾隆本朝,凸顯拍賣業賴以存在的基礎:誠信。而將其視為乾隆瓷的一方,九成九是買家,最初的目的可能很簡單——定為乾隆瓷器,其價值和價格當然不是民國瓷可比的。這場爭論,實質上充分反映了瓷器鑒定的困難和困惑,困難是鑒定本身客觀存在的,而困惑則是在高價瓷器的利益面前,利益相關者的言説阻礙了對價值的客觀評估。

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玫茵堂古董收藏久負盛名,被譽為“當今最重要的古董收藏之一”,所藏古董器物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迄清代。其中元明清珍瓷逾450件,60餘年來,玫茵堂收藏從未出售過,但國內很多瓷器專家都曾欣賞過,至今各地出版的玫茵堂藏瓷有7冊。本次香港蘇富比上拍的77件,以明清官窯精品為主,包括著名的清乾隆禦制琺瑯彩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清康熙豇紅釉水盂瓶尊七件套組、清雍正粉彩蟠桃獻佛圖圓蓋盒、明洪武釉裏紅開光式壽菊圖棱口折沿大盤、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獅子戲球圖罐、明宣德青花魚藻紋棱口洗等名品,是近10年來拍場上最重要的瓷器收藏。

就是這樣一場品質超絕的拍賣,遭遇800萬元港幣特別保證金和較高的估價後,未能拍出理想成績。這一現象恰好可對內地時下肆無忌憚的炒作起到旁證:在拍賣公司不妥協的堅持下,暴露了市場的部分本質——投機者虛炒價格,隨意拖欠拍賣款,一旦遇到堅持原則的拍賣公司只能原形畢露。而由於不良行規的長期存在,拍賣公司為此要承擔成交受影響的惡果。大量投資者在這批精品面前的退縮,也説明在藝術品市場上,資本並非萬能,資本操作者腦袋裏的藝術學識和眼光才更為重要。

中國嘉德推出的首場五台山人藏清道光禦瓷,是內地今春瓷器板塊最出彩的一筆。多年前還在大家狂追雍正、乾隆官窯瓷器時,收藏家趙心就悄然收藏道光禦瓷。他的專題收藏,為晚清瓷器的收藏、研究拉開了新的帷幕。

古董工藝品在全球範圍內較早形成的歷史,使得更多的私人收藏有時間、有條件形成系列收藏,青銅器、玉器、明清瓷器、漆器、佛像、犀角器、象牙雕刻、鼻煙壺、織繡品、傢具、文房珍玩等等,每季拍賣都會出現自成體系的私人收藏專拍。如今年春拍,除上述兩個專場外,瑪麗與莊智博夫婦收藏的鼻煙壺、仇大雄家藏犀角器、侶明室收藏明式傢具、比利時私人珍藏佛造像、董橋收藏的案頭清玩、張信哲珍藏的清代織繡等等,涉及到的門類、品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對比某些缺乏風格和水準的拍賣,這些收藏系列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在繁雜的古董門類裏建立個人收藏風格的重要性,忽視挖掘藝術品的深層價值、缺少獨特的個人面貌,即便是掌握了話語權和定價權,不僅最終獲利的空間有限,還會産生不良的社會影響。

1  2  3  4  


下一頁激情點燃 紅色收藏上一頁稀缺之美(三):祖母綠的傳奇與價值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五期
· 雄健之美——品讀湖南省陶瓷工藝大師王立新的釉下之虎
· 2005—2011年 當代藝術沉浮錄(上)
· 發展立足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訪蘇州美術館執行館長楊文濤
· 面對雙年展,我們仍需反思和研究——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觀感
· 為何流拍
· 當代藝術拍賣能否重回快車道
· 帕瑪強尼:鐘錶收藏品的修復強匠
· 茅臺,一枝獨秀?—— 直擊2011中國名酒春拍
· 稀缺之美(三):祖母綠的傳奇與價值
· “望聞問切”藝術品春拍
· 激情點燃 紅色收藏
· 測度當代藝術投資效率